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学什么,怎么教——山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蓝图”走向“实景” AI为体育装上“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入局? 莒县:用活“四子”,下好科学教育“一盘棋”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智慧论坛】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入局?

□ 王震亚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将改变教育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因材施教等目标。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从教育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通过个性化推荐、自动评估等方式,帮助教师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点,从而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其次,人工智能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人工智能的引入有助于打破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再次,“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变革,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它促使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学习模式。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全过程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在于如何把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深度结合,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里所说的全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等。全过程则指从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到评估反馈的各个环节。例如,专用的教育大模型能够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还可以通过智能评估工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免去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创新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教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课和做题来学习、巩固。随着人工智能的加入,教育模式有望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把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更强调教师与人工智能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数字教材将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成为一种新的载体,辅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即时反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和兴趣爱好推荐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构建智能化情境交互学习模式

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是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利用智能化工具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进入模拟的学习场景中,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技术,学生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互动,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习效果。

智能化情境交互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及复杂的理论。

推动全民人工智能素养提升

《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工智能素养,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专利”,它将影响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培养全民的人工智能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包括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虽然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了诸多可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目前,许多教师对人工智能的应用缺乏深入了解,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地在教学中落地。另外,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往往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应确保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红利。

工业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与机器协同的劳动者,其核心机制是社会分工。而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新型劳动者。因此,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首先是对教育本身的深刻要求和挑战。教育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能力。智能时代的学习者还应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机会并迅速应对挑战。无论是技术变革、行业转型,还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学习者都需要具备灵活调整自己角色和技能的能力。这种适应性将使学习者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作者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