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学什么,怎么教——山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蓝图”走向“实景” AI为体育装上“智慧大脑”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入局? 莒县:用活“四子”,下好科学教育“一盘棋”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科教共育】

莒县:用活“四子”,下好科学教育“一盘棋”

□ 于文华

“你好,小智!”“主人,我在呢!今天过得怎么样?要不要一起练习英语?”在日照市科普成果展上,来自莒县的学生张雨馨正向大家介绍她设计制作的多模态交互聊天机器人:“它可以进行知识问答、英语陪练、声音克隆。”张雨馨的介绍和观众充满探索欲的提问此起彼伏,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声。

这是莒县科学教育的鲜活一幕。近年来,莒县围绕“开齐开好科学课程,着力抓好实验教学,全面建强教师队伍,凝聚科学教育合力”四手“妙棋”,让科技不再是书本上的词语,而是触手可及的奇妙世界。在这里,“科技大篷车”变身移动的实验室,旋转的镜像折射出光学奇观,“永动机”装置引发学生关于能量守恒的思考,磁盘在电磁场中翩翩起舞,科学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萌芽……

开齐开好科学课程,下好“先手棋”

课堂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核心阵地。自2023年起,莒县探索实施“研发—推广—提质”课程建设三年计划,搭建起“科学+X”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将教材知识体系与科学实践深度融合,形成“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创新应用”学习闭环。3年来,莒县优质科学课程已推广普及141个。

如何让科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趣?莒县创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等多样教学方法开展科学教育: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撰写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开展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数学课中融入数据测量、图表分析、编程思维等内容;美术课开展“未来城市”“未来学校”特色活动……课堂逐渐成为学生思想碰撞与创意生长的沃土。

莒县投入2.8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线上“科学公开课”,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科学“第三课堂”,方便“云共学”“云实践”。800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2.5万名乡镇偏远学校学生受益。

着力抓好实践拓展,下好“中盘棋”

如果说课堂是碰撞智慧的科学研讨室,课程是挖掘规律的探索手册,那么课后服务、竞赛活动就是践行真知的动手创造营。

近日,在沭东花园小学的课后服务教室里,三年级学生正进行无人机操控实验。“从安装到操作飞行,我们全部自己完成!”学生李孟泽兴奋地说。莒县积极落实科学教育加法,开设创客机器人、趣味软件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和社团活动70余项,15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想学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让动手实践、科学探究、交流体验成为学习日常。

莒县还积极构建“金字塔型”科技竞赛体系,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无人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每年吸引4000余名师生参与。积极选拔队伍参加高层次专项技能赛事,变“坐而论道”为“沙场赛马”,77名青少年在日照市第四届科学运动会中获奖。

全面建强教师队伍,下好“关键棋”

科学教师培养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县域教育均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答题”。莒县把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内部提升与外部引入双轨并进,打造了一支富有科学情怀、充满热情、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专业团队。

内部强化促发展。优化现有师资配置,通过“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区域内交流轮岗等制度,让优秀科学教师在县域内流动。坚持“无活动不教育”,将各学段、学历层次的科学教师纳入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内容,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教育观念与科学教育教学实践等多个层面。打出精准培训、擂台比武、交流学习等组合拳,引领科学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参与科学教育课题研究,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没有一位名师是单打独斗成长起来的。”莒县青岛路小学科学教师张立新说。抱着“一群人走得更远”的想法,她成立了领航工作室,为区域科学教育搭建交流平台。2024年,张立新成为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外部引进补短板。莒县聚力打破县域师资壁垒,积极发掘科学学科建设人才,让他们加入莒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助力科教团队建设。选派部分科学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专项业务培训,年均覆盖600余人次。持续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积极邀请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普报告团的专家到校交流互动,为莒县青少年科学教育注入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凝聚科学教育合力,下好“联手棋”

莒县整合各方资源,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建立起家校社部“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科学教育共同体,形成目标统一、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全面开发家长资源。打造“亲子实验课堂”,充分利用医疗、航空、信息技术等不同职业家长资源,邀请他们进校开展主题分享,带领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学习与探索实践,营造家校协同的科普氛围。

充分盘活学校资源。发挥实验室功能,保障教师系统设计多样化实验课程及实践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提供支撑。在学生考核评价中适当增加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考查占比,重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深入挖掘社会资源。立足县域特色,定期组织学生到县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县地震局、县气象局、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校外实践,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打造3条“科教研学之旅”线路,积极对接科技馆等47家科普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种下科技强国、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种子。

系统联合部门资源。莒县教体局与科协深度合作,聚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强科学教育,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我们要强化部门联动,共同培育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莒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县教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春禄说。

从课堂上的跨学科融合,到实验室里的动手实践;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到家校社的协同发力,莒县步步落子,将科学教育的“一盘棋”下得扎实、下得精彩。未来,莒县致力于继续将这盘棋越下越活,为学生成长、教育发展注入更多科学动能。

(作者单位系莒县教体局)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