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运用发展性评价深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劳动实践育人如何实施全链条有效贯通培养 那趟家访,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 教师言行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抑制与推动作用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学科教学】

运用发展性评价深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 赵晋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教学任务不仅包括知识传递,更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传统的结果导向型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思辨能力及家国认同。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系统融入初中历史课程,借助过程化、多样化的评估策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在历史探究与反思中主动完成价值内化、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性和实效性。

一、初中历史教育与大思政育人目标的融合

初中历史课程不仅记录民族发展轨迹、传递文化精神,更承担着阐释社会发展规律、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功能。从古代“丝绸之路”体现的交流智慧,到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从历代先贤的思想遗产,到革命志士的精神风范,历史素材中富含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丰富内容。然而,如果教学仅满足于事件记忆与结论传授,思政目标就容易浮于表层,难以真正深入人心。因此,有必要推动教学与评价机制转型,将关注点从“学生记住哪些知识”转向“学生获得哪些体验、形成何种价值观、具备怎样的行动力”。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尊重差异、支持成长,为上述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明确发展性评价与历史学科思政教育的共同基础

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而形成的一种评价范式。它主张在教学各阶段,通过多元途径收集学生发展证据,并给予及时、建设性的反馈,协助学生自我认知、树立信心、持续进步。

发展性评价与历史学科思政教育的结合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趋同。二者均致力于学生的持续性全面发展与整体性素质提高。同时也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发展性评价重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与思政教育旨在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相契合。

2. 过程融合。思政教育成效的形成,依赖于认知理解、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覆盖教学全过程,能够及时识别学生在历史认知中的情感变化、思维亮点与价值疑问,实现适时引导。

3. 主体唤醒。成功的思政教育依赖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真实认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使价值观教育在自主活动中自然实现。

三、发展性评价在历史学科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建立多维度、互动式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以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1. 课堂观察与动态反馈:把握思想脉络

教师应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与诊断者。在设置“你如何看待秦始皇的统一与暴政”“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等启发性问题时,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达内容、情感立场与论述方式,从中识别其历史认知与价值取向的初步形态。对存在偏差或局限的观点,可通过深入提问、补充背景材料予以疏导;对有价值的见解,应及时鼓励,使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互动中得以巩固。

2. 实践任务与情境融入:培育民族认同

设计具有参与性与体验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1)主题演说与辩论。例如,开展“亲临场景,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演讲活动,或围绕“洋务运动,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展开辩论。评价应兼顾事实依据、逻辑条理,以及情感表达和价值导向。

2)制作历史剧目与短片。指导学生合作创编如“五四运动”“井冈山会师”等历史题材短剧。通过编演过程,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历史情境,理解集体信念与奋斗精神的内涵。

3)实地调研与报告撰写。安排或倡导学生走访地方革命遗址、历史陈列馆,并完成调研分析报告。评价应关注其对历史意义的阐释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3. 学习档案与成长追踪:记录素养发展

为每名学生建立“历史学习发展档案”,收录能够体现其进步历程的材料。

1)主题习作。如撰写《从郑和下西洋看中外文明交流》习作,评估其历史视野与跨文化理解。

2)撰写学习反思笔记。完成某一历史阶段学习后,书写“我的学习收获与思考”,反映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创新成果。例如,设计“改革开放历程时间轴”,或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文集”等。

学习档案能够系统呈现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念的演进过程,成为思政成效的有形载体。

4. 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估:推动价值自觉

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是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环节。

1)自我诊断表。设计包含“我能否全面看待历史事件”“学习是否增强了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条目的量表,激励学生自我审视。

2)协作学习互评。在完成小组课题后,成员依据“资料整理能力”“团队协作表现”“倾听与尊重”等指标开展互评。此举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并在评价实践中形成共识性价值标准。

四、实践中的难点与对策

在推动发展性评价与历史学科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需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予以应对。

1.教师职能转型的现实挑战与支持路径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发展性评价框架下,教师需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顾问。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综合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组织“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堂讨论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还要实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判断,并及时给予反馈。部分教师可能因缺乏相关培训而难以胜任。

对策建议: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组织专题研修与教学观摩活动,聚焦发展性评价工具的使用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例如,可开展“历史课堂中的价值引导”工作坊,通过分析典型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综合评价与思政引导能力。同时,在校内组建历史教学共同体,鼓励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反思交流,形成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文化。

2.评价尺度难以统一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评价难以像知识掌握程度那样精确量化,容易导致评价标准主观、不一。例如,在评价学生关于“长城的历史作用与象征意义”的习作时,如何客观衡量其民族自豪感与历史理解深度,是教师常遇到的难题。

对策建议:可制定具有描述性的、分层次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家国情怀”这一维度,可细化为“能说出基本史实”“能结合史料阐述历史事件的影响”“能联系现实谈历史对当代的启示”等不同水平,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片段作为参照。此外,倡导“证据为本”的评价原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果、自我反思等多种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减少主观随意性。

3.教学负荷增加的困境与增效措施

过程性评价涉及课堂观察记录、学习档案建立、活动组织与反馈等环节,可能显著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例如,为全班每名学生建立并持续更新“历史学习成长档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对策建议: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减轻负担、提升效率。例如,引入电子档案袋系统,学生可自主上传习作、反思、活动照片等材料,教师在线进行点评与反馈。同时,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管理的能力,如指导小组长组织互评、学生定期整理个人学习成果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层面可考虑优化课时安排与教师工作量核算方式,为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创造有利条件。

五、总结

历史是过去的沉淀,也是未来的基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发展性评价为牵引,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改革,能够有效解决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脱节的问题。它使历史课堂更具吸引力,使思政引导更自然,使学生在理解民族历程、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完成认知拓展、能力锻炼与品格升华,从而自觉传承爱国精神、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履行责任,成为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正是历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深刻体现。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北辛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