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运用发展性评价深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劳动实践育人如何实施全链条有效贯通培养 那趟家访,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 教师言行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抑制与推动作用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教师手记】

劳动实践育人如何实施全链条有效贯通培养

□ 陈伟强

劳动实践育人是新时代学生成人成才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手脑并用全链条素养的育人通道。劳动实践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加强劳动教育是回归育人本质的需要,回归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引导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动手实践(做)与认知学习(学)相互融合,在做中学,学中做,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热爱劳动的品格,让劳动教育力行全链条实践育人。

劳动实践育人的课程培养。课程内容是劳动实践育人的关键。龙口市龙矿学校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数学、科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园艺劳动中融合植物学、数学测量与艺术审美,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植物生长,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掘问题,通过动手实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是艺术审美提升劳动的品质。学生将艺术审美融入其中,让校园的园艺景观更具美感。在花卉种植布局上,运用色彩搭配知识,将不同颜色的花卉进行组合,形成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花坛造型时,发挥创意,有的设计成心形,有的设计成动物形状,为校园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在修剪绿植时,参考艺术中的造型设计理念,将绿植修剪成球形、锥形等规则形状,突出其自然美感。

二是信息技术记录植物生长。学生利用手机、相机等设备定期拍摄植物的生长照片和视频,记录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出幼苗、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通过时间轴整理这些素材,制作成植物生长的延时摄影视频,清晰地展现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借助一些植物生长记录 APP,学生可以输入植物的种类、种植时间、养护措施等信息;APP 会根据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植物生长状况的养护评估。

劳动实践育人的思维方法。在劳动实践育人方法上,学校实施劳动思维问题导向教学,构建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挑战性的真实情境,以问题为引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思维活力。增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各种劳动方式,激发劳动创新灵感。此外,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劳动项目研究与创作,提升其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区域规划阶段,学生面临 “如何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划分种植区域”这一问题。他们分组讨论,运用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考虑光照、通风、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他们知道,向日葵等喜阳植物应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区域,而一些耐阴的蔬菜,如木耳菜,则可种植在相对阴凉的角落。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辩论,最终确定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种植区域规划方案。在农场管理过程中,又出现 “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且不破坏环境”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员,尝试制作天然的驱虫剂,如用大蒜、辣椒、烟油水等自制环保驱虫喷雾。他们还运用数学知识,计算驱虫剂的配比,以达到最佳的驱虫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构建劳动实践育人的思维课堂。

劳动实践激发思维创新。在“劳动与创新”主题班会上,教师以“如何让校园垃圾分类更高效”为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垃圾分类场景,“环保督察员”指出现有垃圾桶标识不清晰的问题,“设计师”提出用卡通图案区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程序员”则建议开发手机 APP 扫码识别垃圾种类。经过辩论与优化,班级最终设计出“智能分类垃圾桶”模型,通过红外感应自动开盖,内置重量传感器统计垃圾量,数据同步至校园管理系统。该创意在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思维的育人深度融合。

劳动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营造。劳动实践育人从日常的校园“洒扫应对”开始。学校各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劳动岗位,每日有专人负责打扫,让岗位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我们用日常劳动培养起学生爱劳动的习惯,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其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情感。

实施校园文化劳动育人。学校各班围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创作墙报,采用立体折纸工艺,将“袁隆平院士田间劳作”场景以浮雕形式呈现,搭配文字介绍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班级设计“劳动工具进化史”专题,从石器时代农具到现代智能农机,用手绘漫画展现劳动工具的创新历程。在墙报制作过程中,学生自发分工,美术组负责绘图,文字组撰写解说,信息技术小组还将墙报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大家扫码即可观看对应的劳动科普视频。这些会“说话”的墙报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成为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流动课堂。

劳动实践育人的家校共育模式。劳动实践育人的真正落地在于落实好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指标,利用好家庭劳动育人这一有效阵地。我们引领家长让孩子在劳动的实践中收获比分数更重要的实践能力,从生活自理、自立等方面培养“会学习、会做事、会生活、会生存”的人才。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劳动能力的梯度培养,我们设置“家庭劳动教育清单”,每个学期定期发放;建立个人劳动档案,记录成长足迹;期末进行“劳动小达人”评比,做实“家务劳动契约制”,筑牢劳动习惯养成基石。每学期开展家务劳动技能大赛,定期检验和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以“日常记录+成果展示+素养测评”为路径改进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内驱力。学校围绕“家—校—社”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的事情主动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社区的事情热心做、社会实践积极做,形成劳动实践育人的完整链条,培育学生爱劳动、会实践的完备素养品质,达到劳动实践育人全链条有效贯通培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龙口市龙矿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