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言行对幼儿游戏发展的抑制与推动作用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其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塑造社会性的主要方法。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言行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的游戏进程与发展质量。本文旨在探讨教师的不同言行如何对幼儿游戏产生抑制或推动作用,并提出优化教师言行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尊重幼儿的游戏权利,支持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之于幼儿,犹如工作之于成人,是其天性与权利。在幼儿园的游戏场域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言行如同一把“双刃剑”:恰当的引导能成为点燃幼儿思维的火炬,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而不当的干预则可能成为束缚幼儿想象的枷锁,抑制其内在潜能。因此,深入剖析教师言行对幼儿游戏的双向影响,是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素养提升的关键一环。
一、 抑制性言行:无心之失与教育理念的偏差
在实践中,出于对幼儿的关爱、对秩序的维护或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教师的一些言行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打断、限制甚至终止幼儿的游戏。这些抑制性言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过度干预与“导演式”指挥。教师出于“教”的目的,过度介入游戏,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如,在建构区,教师可能会说:“你这个房子墙应该这么搭才稳,屋顶要用那个三角形的积木。”这种指令性的语言剥夺了幼儿试错、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将充满无限可能的创造性游戏变成了执行教师指令的任务,抑制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包办代替与急于求成。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出于“好心”或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提供答案或动手代劳。例如,看到幼儿穿珠子慢,便直接帮其穿好;看到拼图有难度,立刻动手拼出正确图形。这种言行看似高效,实则剥夺了幼儿经历挫折、思考并最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体验的宝贵过程,使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挫伤其独立性和坚持性。
3.否定性与评判性语言。教师使用“不对”“错了”“不是这样的”等否定性词语,或对游戏成果进行“像”与“不像”、“好”与“不好”的简单评判。例如,幼儿画了一个紫色的太阳,教师说:“太阳应该是红色的,你画错了。”这种评判会固化幼儿的思维,让他们为了迎合成人的标准而放弃大胆的想象和个性化的表达,抑制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4.忽视与无效回应。当幼儿兴奋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游戏成果或分享游戏中的发现时,教师若以“嗯”“哦”等敷衍性语言回应,或忙于其他事务而忽视幼儿的交流需求,会大大挫伤幼儿的游戏热情和分享欲望,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和想法不被重视。
这些抑制性言行的根源,往往在于教师潜意识中的“高控”心态、对游戏教育价值的理解不足以及对幼儿学习方式(主动建构、在试错中学习)的尊重不够。
二、 推动性言行:基于观察的智慧与支持
与抑制性言行相对,推动性言行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深度观察、理解与信任之上。其核心是“退后一步”的陪伴和“适时助推”的支持,旨在激发幼儿游戏的内驱力,拓展其思维广度和深度。
1.开放式提问,启迪思维。代替直接给答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幼儿的积木城堡总是倒塌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试试换一种搭法会不会更稳?”这类问题能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原因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其认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欣赏与描述性鼓励,强化内在动机。教师避免空泛的“你真棒”,采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肯定幼儿的努力过程和独特想法。“我看到你用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这个对称的结构真特别!”“你刚才和同伴商量轮流玩的办法非常好,解决了大问题!”这种反馈让幼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得到了认可,从而强化其内在动机,促进其社会性和创造性发展。
3.提供资源与搭建“支架”。教师通过提供材料、创设环境或扮演角色来隐性支持游戏。当发现幼儿的游戏情节陷入重复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一块新布料、一个玩偶,引入新的游戏主题;或以游戏者身份介入:“医生,我的娃娃生病了,您能看看吗?”从而自然地将游戏引向更深层次,丰富游戏情节和增加角色扮演的复杂性。
4.信任与等待,赋予自主权。教师最大的支持有时是“无为而治”。相信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争吵、协商乃至失败。教师在一旁耐心观察,只在真正必要时才介入。这种信任的氛围赋予幼儿自主感和安全感,使他们敢于冒险、大胆探索,游戏也因此更加真实、生动和充满童趣。
三、 从抑制到推动:教师专业角色的反思与转变
要实现从抑制性言行到推动性言行的转变,教师需要完成以下角色转型。
1.从“导演者”到“用心观察者”。将观察作为专业行为的起点,放下预设的“教案”,带着好奇去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兴趣、需求和发展节点。
2.从“权威评判者”到“平等参与者”。放下身段,以“玩伴”的身份融入游戏,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导权,在追随中支持。
3.从“答案提供者”到“问题激发者”。幼儿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能量。教师的职责不是灌输,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和设疑,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
4.从“环境控制者”到“环境创设者”。将精力从控制幼儿行为转向精心创设一个开放、丰富、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让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
教师的言行,细微之处见教育真章。在幼儿的游戏中,我们每句话、每个举动都可能在他们的心湖中激起涟漪。是成为一阵清风,推动游戏之舟扬帆远航,还是成为一道无形的堤坝,禁锢其探索的脚步?这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唯有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和实践,增长我们的教育智慧,才能让我们的言行最大限度地成为幼儿游戏与发展的催化剂,守护他们在一个自主、愉悦、充满创造的游戏世界里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历下区锦屏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