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成长的“三向度”打开方式
今年暑期,当虫鸣裹着暑气漫进窗户时,我正对着书桌上的《体育教学》杂志发呆。风掀起一页,墨迹未干的批注里还躺着一句困惑:“理论与实践之间这层窗户纸,该怎么捅破?”我习惯于在暑假这个节点问自己,是抱着专业书籍硬啃,还是去生活里找答案?
这个夏天,我试着打破边界——在字里行间扎根专业,在与同行的对话中汲取养分,在山野田埂上唤醒初心。当“有字之书”“群智之书”“无字之书”在夏阳下相互交织,竟然真的拼出了一幅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图谱。
深耕“有字之书”:让理论变成实践之拐杖
6月初,帮朋友修改教育随笔时,编辑老师那句“好的教育实践,从来都是站在理论的肩膀上”戳中我,破除了我对专业书的偏见——那些堆在书架上的厚重,哪里是“任务”,分明是能让实践“站得稳”的拐杖。于是,我将朋友的那份谢意化作四本新书:《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体育课程思政实用案例教程》……作为这个暑假的“精神食粮”。我还在扉页上写下书之由来、阅读任务以及写作目标。
读了才知道,专业书要“分三遍啃”。第一遍像逛公园——看序言、翻目录,把整本书的框架搭在心里;第二遍像挖深井——盯着“跨学科”“融合育人”“体育+”这些关键词,把重点章节读深读透,边读边在空白处写感想;第三遍最实在——把书里的那些名师课堂教学的妙招儿往自己课堂里“套”,结合实际形成能落地的教学设计方案。
读《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研究》时,我记了几句:“让红色精神‘跑’进体育课堂,用孩子的视角找‘燃点’。”新学期,我打算做三个“微动作”:开展体育课堂红色主题游戏的课题研究,撰写体育课堂红色主题游戏实践的教学随笔,设计、搜集体育课堂红色主题游戏案例集。
现在再看这些书,它们早已不是“别人的经验”,倒像是我课堂里的“工具箱”——翻到哪页,都能掏出个办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它们从静态的知识载体变成了随课堂节奏跃动的动态智库。教师专业阅读,说白了就是把理论的种子埋进实践的土,等它发芽、抽枝,最后开出属于自己的花。专业阅读解决的是“我知道什么”,但“如何做得更好”需要他人的智慧。这时,一个优质的阅读社群成为我的第二成长场域。
共话“群智之书”:借他人故事长己之见识
当理论成为实践的工具后,与同行的对话便成为拓宽视野的关键。7月,最幸运的事是加入湖北省特级教师、首届“楚天名师”张家海倾心打造的线上家园——“读书成长吧”。这里会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界同仁,大家因共同的阅读志趣与写作热忱而相聚。
暑期,编辑团队每日推送经过精心打磨的原创作品,有承载着教育智慧的随笔、温暖动人的教学故事、笔触细腻的生活散文。这些文章立意深邃高远、架构严谨精巧、语言凝练生动,展现出成熟的文学质感与专业的写作水准,完全达到了公开刊发的品质要求。让人感怀的是,张家海老师经常在群里分享读写方法,为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团队教师还会定期开展线上读写交流活动,互相分享撰稿思路与经验。
我每天阅读这些精品好文寻找灵感,建立“教育写作”手札,并通过朋友圈转发推荐,让更多爱好读写的教师看到这个宝藏群。近期,群内侯桃梅老师、曾文娜老师、何玉老师等的“批注拆解阅读”尤其有趣——选取一篇好文,从立意、结构、语言等维度拆解“为何这样写、如何实现、效果如何”,像拆解精密仪器般学习写作技巧。“读书成长吧”本质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批注拆解法”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拆解优质文本的思维脚手架,加速教师个体认知的迭代。
我在字里行间漫步,时常有顿悟之感。原来,好文章的背后藏着这么精巧的设计和深意,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将教育现场的鲜活体悟转化为文字的温度,触摸到教育人对教育本真的深情凝视。例如,张家鸿老师的读书点评总是独到深刻,朱欢老师撰写的期刊卷首特别贴近一线教学,陈娥老师的美文里无不透露着生活的烟火气,侯桃梅老师拆解阅读时就像抽丝剥茧般深入……不同风格的分享,如同多面镜子,照见了我写作中的短板与可能。团队的智慧让我更关注“教学故事”,而自然的行走、生活的馈赠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突破。
漫读“无字之书”:在课堂融入山野之灵气
暑期,我回到秦巴山里的老家。刚进山,就被山风“撞”了个满怀,风的清香与野花的甜涩扑面而来,还有溪涧里碎银似的水声。作为山里长大的孩子,我小时候总嫌山路难走,现在才发现,每一步都是大地写的“教案”。
我喜欢大山,在山里能听见松涛低语、触摸岩石沧桑,任云雾涤荡心尘,于山林寂静中参悟“仁者乐山”的胸怀境界。少年时代,我总爱沿着房前屋后的老路往深处走。这些路,我再熟悉不过,山林里的路本身就是天然的“运动地图”。杜威那句“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非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在我耳边回响。原来,山林溪涧的自然场景,本就是最理想的“生活场域”,而教育从来不应该困在四面白墙的教室里。
那些藏在树叶里、溪流中、山径上的“无字之书”是最有温度的“活教材”,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这些自然观察看似与教育教学无关,但当尝试用溪流快慢变化设计加速跑游戏,按山径曲直设置障碍赛路线时,我确信,生活是教育的灵感源泉,自然是天然的教学用具。山野间的行走不仅是一次放松,更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从生活与自然中汲取无限可能。”当我再次站在讲台上时,眼里会饱含“自然的光”,因为我知道,每片树叶的摇曳、每条溪流的奔涌,都在为体育课堂注入生命的律动与教育的本真。
这个夏天,我沿着“个体—群体—自然”的成长脉络前行,在“有字之书”里找到了专业的根,在“群智之书”里接住了他人的光,在“无字之书”里寻回了教育的魂,已初步勾勒出“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生活学”的递进式学习框架。
新学期已经开始,我已经准备好带着这份“三向度”的阅读地图,继续在教育的山野里行走,带着问题读专业,捧着真心学他人,睁大眼睛看生活。毕竟,教育是一件“在路上”的事,而阅读就是我们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