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新风吹进菁菁校园
美丽的金秋时节,又迎来了一年的开学季。新的校园,新的起点,书声琅琅里,求知的航轮又将满载着教师、学生、家长的殷殷期盼,驶向另一个崭新的彼岸。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做好全民关注的教育工作?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随笔集《给教师的建议》,结合其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厘清了思路,宛如一缕教育新风,为菁菁校园带来了新的气象。
全书汇集了叶圣陶毕生的教学心得,既解析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又传授了一些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既有针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建议,又有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良策。一开篇,叶圣陶就开宗明义,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他建言说,教师在以身作则以外,多注重言传身教,其实就是最大的为人师表。
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事。书中,叶圣陶设身处地地站在教师的角度,以“如果我当教师”为题进行了系统的阐明。他谆谆教导,欲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绝不能把单纯教书识字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他看来,教书识字只是手段,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体罚是叶圣陶极力反对的,他认为,体罚学生,表面上看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但骨子里却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心。鉴于此,叶圣陶向广大教师提出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的建议。他说,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就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才行。他列举了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在完成正常的授业之外,完全可以联合家长,通过与学生父母的互动和有效沟通,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要做到这些,其实也并不难。叶圣陶感同身受地说:“多做家属亲切忠诚的朋友,拿出真心来,从行为、语言、态度上,表现出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就能让这种教育合力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作为勤于笔耕的教育家,叶圣陶一直在思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育才过程中,少不得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课该怎么上?叶圣陶真诚希望这堂“大课”,不仅学校要上,而且要“搬进”家庭、“搬进”社会。只有各方各面通力协作,学生思想好、品德好才能水到渠成。书中,叶圣陶创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课内所有的知识课和技术课,课外的种种校内校外活动,实际上都有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教师教得好,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活动开展得好,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就会受到濡染。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润泽下,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提升,品德修养也会不断增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既可感可知,又入脑入心,有几人能拒绝呢?
让学生学好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叶圣陶主张应把青少年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提到传播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去看待。他一再告诫基层教育工作者,要把好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在长期的读与写中,不断增强对祖国语言的民族感情,从而让他们在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中,传承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给教师的建议》如一缕涤荡心灵的春风,拂过人们的心头,带来无尽的暖意。叶圣陶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许多意见和建议,时至今日,不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对学生、家长而言,同样能带给他们许多触动,从而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热爱教育,人人关心教育”的良好风尚,并最终让这种教育新风惠及神州,培根铸魂一路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