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力学
我是一名力学教师,深耕力学教学29载,年均授课超300学时,累计教授学生1万余人。在年复一年对力学原理的讲解中,在数以万计年轻学子的成长轨迹里,我发现,力学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更存在于人生的每个环节。
月月是跟着我从青涩本科生蜕变为博士生的姑娘。2022年初春的某个午后,我推开研究生实验室的门,见她伏在实验台的文献堆里,单薄的肩膀微微颤动。“论文又被退稿了。”带着哭腔的话音未落,她便把脸埋进工作服。
看着痛哭的月月,我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痕,问道:“还记得我们讨论过的应力应变曲线吗?”月月点点头。那是一张描述材料受力与变形关系的图表。授课时,我将它与人生的健康曲线进行了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在逐渐增强。面对挑战时,可以适度地回落和放松,但只要持续努力,不轻言放弃,就能达到强度极限,实现更高的飞跃。
想到这些,月月脸上露出了微笑,“我明白了!材料在拉伸过程中展现的力学性能,就像人一生中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我不会放弃,我会继续努力的!”
那天,我们围坐在散落着退稿意见的圆桌前,将审稿人的诘问化作淬炼论文的炉火。当修改稿被杂志录用的那天,月月看着期刊回复的邮件轻语:“原来,每处修改都是通向SCI一区的阶梯。”
2014级的学生小浩上课时不够专注,课后作业也敷衍了事。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些不良习惯,我特意指派他为材料力学的课代表。然而,效果并不明显。那学期的期末考试,他考了59分。面对他的沮丧,我问道:“材料力学研究的是强度问题,那么在外载荷作用下,构件如何才能不被破坏呢?”他答:“老师,通过改善构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可以增加其抵抗破坏的能力!”我说:“没错,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小浩听后豁然开朗,不再纠结于这一分的遗憾。我知道,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于是告诉他:“当警察需要公平公正。如果我无端地给你一分,那便失去了公平。”最终,小浩以91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重修。后来,他通过努力,终于梦想成真。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探索并实施了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构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一次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付邦萌带领小组成员讲解“弯扭组合变形”这一知识点。他们以某高速匝道桥坍塌事件为案例,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抽象出力学问题,并构建了相应的力学模型。小组不仅从宏观层面进行了阐释,还从单元体的视角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比了三种组合变形的共性与差异,揭示出坍塌的根本原因。
在总结时,付邦萌表达了这样的感悟:“作为未来的交通行业从业者,无论我们将来从事设计还是施工工作,首要的是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不断提升我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始终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心中也涌动着一股暖流。
从最初的“70后”到如今的“00后”,讲台下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我这个“60后”的老教师,始终不敢停下脚步。针对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我用生动的案例和语言为学生指点迷津,激发他们对力学的热爱。面对那些人生中的难题,我又用简洁明了的力学公式为学生拨开迷雾,遇见生命的智慧。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