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时光里的师者坚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每当这句名言在我耳畔响起时,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片深邃迷人的蓝色。那是古法蓝染的色彩,也是我中职从教岁月里最动人的底色。
淄博理工学校的纺织专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曾经辉煌一时,却在发展中遭遇了瓶颈。作为纺织专业教师,我深知必须主动迎接挑战。
染缬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纺织专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和高度适配性。传统染缬技艺的加入可以为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于是,我决定将“中国传统染缬技艺”引入专业课程体系。
此后,我便四处寻找学习染缬的机会,终于了解到一位远在广西南宁某县城的老师傅。尽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心中坚定的信念使我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为了节省路费,我选择了经济实惠的火车出行。经过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师傅。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光是基础的扎结手法,我就练了无数遍,手指常常被线勒得生疼。可每当看到自己扎出的图案越来越规整,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从深入了解染料的特性,到大胆尝试不同布料的染色效果,我在每个最基础、最细微的环节中,用心积累着对染缬的认知与感悟。就这样,那扇通往染缬艺术殿堂的大门缓缓开启。
我深知,传统技艺若想在现代社会延续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于是,我在坚守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启了一场艺术探索之旅。
在织物选择上,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棉麻丝,而是引入新型再生纤维面料。这些面料不仅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还能更好地吸收染料,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技法融合上,我将扎染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在扎染完成后,依据图案的轮廓和层次,运用细腻的刺绣针法进行点缀。绣线的光泽与染缬的质朴相互映衬,为作品增添了精致感和立体感。在创作理念上,我努力打破传统染缬的题材限制。以往的染缬多以花鸟鱼虫、吉祥图案为主,我尝试将现代都市元素融入其中,使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同时,我继续四处拜访染缬大师,向他们虚心求教。在大师们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染缬的精髓,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逐渐迎刃而解。
在经过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我开始为学生讲授“古法蓝染”课程。
课堂上,我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染料认识、染液制作开始教起,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扎染、蜡染、型糊染、夹染等手法。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密切关注他们的每个操作细节,及时给予鼓励和纠正。当看到学生创作出第一个成功的作品,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学习后,学生开始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2023年,获得淄博市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4年,获得山东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2024年12月,我们的“靛蓝染液制作技艺”被评为淄川区第九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法蓝染进社区”项目被评为山东省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展望未来,染缬技艺融入纺织专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充满无限可能。我将以学生的成长与成就为基石,引入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染缬技艺搭乘现代科技快车,培育出更多传承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让这抹靛蓝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淄博理工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