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理响城院”思政育人品牌越讲越亮 德州市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将论文写在深耕海洋中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曲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 唐丽

近日,在第九届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曲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参赛的教师项目“‘儒乡有礼·弦礼’学生演艺社非遗活化与文旅服务的创新创业实践”入围决赛,学生项目“礼小弦·儒乡有礼非遗创艺坊”获省级三等奖。“儒润职教·十德匠心——中职教育‘三环四步’传统文化浸润课堂教学模式”获评2025年济宁市优秀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该校发挥儒家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校家社企网”全环境协同育人模式取得的积极成果。

“打造全环境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要坚持创新、蝶变、匠造、争先的发展理念。”学校党委书记王玉栋说,学校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中职育人体系,以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有效整合“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路径,打造“五位一体,八处育人”全领域育人阵地,开发“六艺修身,七彩人生”的全过程育人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拓宽了中职生自主参与儒家文化传播与继承的新路径。

该校依托儒家文化发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搭建活动平台、组建文化团体及开展读书日、朗读会、诗词大赛、书法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浸润;依托曲阜地域优势,参加《论语》诵读、开关城仪式、百姓儒学节等活动,增强儒家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借助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最美中职生”评选等活动,引导师生长知识、知礼节;打造“儒小游”“礼小弦”等学生创新创业品牌。

该校将儒家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新生入学,学生身着汉服,神情肃穆,恭敬地站在教室前方,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逐一上前,向教师献上“束脩”,行拜师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学生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和学校产教融合能力。学校编撰了《〈论语〉心悟》《筑梦研学》系列校本读本;成立了“和为贵调解室”,营造更加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贯彻“大思政”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遵循中职学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开放“心理辅导室”,完善心理教育硬件设施,建立“一生一档”,展演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儒润职教,七彩筑梦》;积极探索“儒润职专”、职普融合,逐渐形成“修德以育人、修学以育人、修能以育人”模式。

该校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网络等多方合力,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共同实施感恩教育;多方联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构建校企教育联盟,开放教学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教学与实训、学期与假期、岗位与座位等多节点育人效力,使育人方法从单一传导变为多向互动。同时,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组织法治副校长给全体师生作法治报告,在各镇街开设“职业教育大讲堂”,在农技推广、全域旅游、直播电商、农村供应链等紧缺型农村农业人才培训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维度生根发芽。

“学校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综合素养,使我受益很多。”曲阜市东宏管业设备部部长、毕业生蒋全成深有感触地说。该校加入了全国非遗技艺传承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曲阜市文旅局、孔子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现为曲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拥有6位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导师和3个非遗工作室,在孔子博物馆建设了教育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聆听解说、观看藏品、互动体验感受儒家文化精髓,体验传统文化瑰宝,激发了他们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感。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