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将论文写在深耕海洋中
从海洋食品加工到安全检测,从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平台到微藻循环利用……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支教师团队:他们将论文写在深耕海洋中,将成果转化在企业车间里,多年来潜心育人、锐意创新,成为学校深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动诠释。
9月5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教师团队入选。“我们团队始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聚焦国家海洋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科研攻关与转化,提升服务能力。”团队负责人刘丹赤教授表示。
据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由教育部组织开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推进高校一流教师队伍建设。
德技并修,传承黄大年精神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毕生追求。”在学校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上,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刘丹赤这样说。刘丹赤始终坚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原则,并将此理念融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主编的教材3次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并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主持的国家在线精品课辐射全国百余所院校。
改变传统思维与观念,不断加强沟通协调。面对不同困难,刘丹赤和团队充分发挥协作精神,聚焦“师德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四大核心任务,努力将体系创新和模式创新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
为了将海洋强国信念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她和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在实训实习中锤炼意志,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团队成员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9篇,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66项,先后培养了100余名优秀创新型学生。
攻关关键技术,紧盯产业发展需求
团队成员周庆新博士敢于做跟行业难题“较真”的教科研工作者,带领团队建立了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了虾青素核心技术的多维度应用与提升,已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研究成果在20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
团队构建了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平台,帮助多家地方企业由传统水产加工企业转型为海洋生物高科技企业。为了让海洋食品更健康、更安全、更绿色,团队探索“服务企业—企业获益—企业反哺”三步走的成果转化模式,成果转化53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740项,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超1万人次,技术服务与培训到款额1700余万元。
在科技战线上,团队教师一头连着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另一头则是企业的服务需求。团队成员赵璐博士推动微藻资源的开发落地应用,领衔搭建了国内先进的微藻种质库,以科技创新赋能“蓝色经济”,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成长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桥梁”与“创新催化剂”。
紧密对接省、市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工技术升级和安全检测等关键领域,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推广……这支团队始终在默默耕耘。
团队还通过研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改进加工工艺、开发快速检测方法,推动成果转化,在实现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同时,让服务企业的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得以显著提升,实现了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双向奔赴”。
扎根产业一线,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学校在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功效联合检测实验平台获批山东省海洋局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获批省财政资金150万元。“我们围绕斑马鱼模型构建与检测技术,建设集药物筛选、毒性评价、功效验证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平台。”项目主要参与者、团队成员鲁曾副教授表示。
为了更好地发挥海洋技术系专业群优势和科研基础的作用,鲁曾和团队教师搭建了山东省食品行业一站式服务中心,承接行业企业的样品功效检测服务,不断提升区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已服务区域企业车间及工艺改造400余家。
团队教师通过产学研协同平台赋能企业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其中,团队成员宋庆武积极投身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企业从国内到国外“走出去”。
老中青“传帮带”,打造创新团队共同体
学校在建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过程中,按照“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精英期”的发展路径,为成员设计发展规划,不仅搭建了个性化成长平台,还通过进修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国内外交流等途径,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培养。
截至目前,团队已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先后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奖、省科学技术奖、国际专利奖。主持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不仅如此,团队还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山东经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青年教师帅辉驻场指导抹茶产品的开发;青年教师牛盛雯带着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当地水产养殖一直面临着弧菌污染的困扰难题。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的带动下,建立起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为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中,才能使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刘丹赤表示。这支团队的故事,也犹如黄大年精神的海洋版诠释——他们耕海牧渔,将科研成果写在波涛之间;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实验室、课堂、企业车间和海岸线,勾勒出一幅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画卷。
(图片提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