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身心共育 让足球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强引擎” 莱西市答好心理健康教育“三问” 助力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图片新闻 巨野县:着“眼”健康 擦亮学生“心灵之窗”

第5版:身心共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身心共育
05

让足球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强引擎”

——滨州实验中学深耕校园足球的实践探索

□ 邱岩 李军磊

清晨的秦皇河畔,微风拂过滨州实验中学的绿茵场,身着训练服的少年们正围着教练反复打磨传切战术。足球撞击草坪声、球鞋摩擦地面声与远处教学楼传来的晨读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体教相融、动静皆宜”的校园图景。

滨州实验中学不仅仅是“山东省特色高中”“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更在我省出台《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若干措施》的政策背景下,以校园足球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体育人、育全面之才”的特色路径。从蝉联“市长杯”冠军,到69%的体育单招录取率,再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心体课程”,该校用实践回应了“如何让足球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强引擎’”这一命题。

科学训练与赛事赋能筑牢根基

“停球时重心再低一点,观察队友位置再快半秒!”在滨州实验中学的足球训练场上,教练员徐海涛正对着队员们大喊,手中的战术板上画着密密麻麻的攻防路线。这样的场景,每天清晨和课后都会准时上演。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精细化训练,撑起了学校足球竞技的“硬实力”。

翻开滨州实验中学的足球成绩单,一连串数据格外醒目:男子足球队连续7届斩获滨州市“市长杯”高中男子组冠军;2021年斩获山东省“中国体育彩票杯”中学生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军,创下滨州校园足球历史最佳战绩;2022至2024年,该赛事成绩稳居全省前三名,还拿下山东省首届“校园足球协会杯”高中男子组冠军;在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7组山东赛区比赛中,球队勇夺季军并晋级全国总决赛,队员万春麟凭借出色表现入选2005年龄段国家集训营。

“成绩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训练+赛事打磨’的双轮驱动。”徐海涛说,“学校教练员团队会为每名队员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技术特点、体能数据、战术理解能力,再对照体育单招考试标准设计训练方案。”比如,针对体能方面存在短板的队员,会增加30米折返跑、耐力跑等专项训练;针对技战术薄弱的队员,则通过“1对1对抗”“小场攻防”等模拟赛反复打磨细节。“我们每周至少组织2场内部模拟赛,每月参加1场校外友谊赛,就是要让队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反应是平时训练练不出来的。”徐海涛说。

“双轮驱动”打通成长、升学双通道

“即使训练再忙,文化课也不能掉队”是学校对每一名足球特长生的要求。在滨州实验中学高三(10)班教室里,文化课教师许恩文正为几名刚结束训练的足球生补课,黑板上写着“体育单招语文考点梳理”。他手中的教案用不同颜色标注着重点知识。“这些孩子训练任务重,学习时间碎片化,所以我会把知识点拆成‘小模块’,利用课后1小时帮他们查漏补缺。”许恩文说。

这是学校“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滨州实验中学,足球特长生不仅要接受专业训练,还要达到文化课的“合格线”—— 学校为他们配备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文化课教师队伍,根据训练日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有训练的早晨,会把早读推迟半小时;外出比赛缺课的,回来后安排“一对一”补课;甚至连作业都分为“基础版”和“提升版”,确保队员既能完成训练,又能跟上学习进度。

这样的“双轮驱动”,最终结出了丰硕果实。在今年的体育单招中,滨州实验中学的13名足球特长生中有9名被井冈山大学、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录取,录取率高达69%,远超全国足球项目32.89%的平均录取率。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只会踢球的学生’,而是培养‘既会踢球又会学习’的全面人才。”该校副校长李军磊说。为了让体教融合落地,学校还建立了“教练员—文化课教师”沟通机制,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同步了解队员的训练状态和学习情况,真正实现了“体育不偏科、文化不落后”的目标。

“心体课程”让足球成为育人载体

“同学们,谁能说说足球比赛中‘配合’的重要性?”在滨州实验中学的“心体课程”课堂上,心理教师高珊正拿着足球模型提问。台下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没有配合,再厉害的前锋也进不了球!”“就像我们足球队伍,每个人都要发挥作用。”……

这是学校“心体课程”的特色环节——将足球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以体育人、以体育心。“很多学生觉得心理健康课枯燥,但结合足球就不一样了。”高珊进一步解释道,“比如,通过‘多人传球’游戏,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意义;通过‘输球后的情绪调整’讨论,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组织学生排练‘足球主题心理剧’,让学生演绎训练中遇到的矛盾,学会沟通解决。”

学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如举办足球文化节、足球知识讲座、班级足球联赛等,激发了广大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让足球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不仅全面落实“每天30分钟大课间”,还把足球融入课间活动,让运动从“校队专属”变成“全员日常”。足球让每名学生都爱上运动,在运动中收获强健的体魄、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从训练场上的汗水,到文化课课堂上的专注;从赛事夺冠后的欢呼,到心理课上的坦诚分享,滨州实验中学的校园足球早已超越了运动本身,成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

夕阳西下,绿茵场上的训练仍在继续。少年们奔跑的身影被温暖的余晖拉长,传球、射门、欢呼……当足球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当体教融合真正落地生根,更多全面发展的足球少年将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学校男足夺冠

赛场掠影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