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身心共育 让足球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强引擎” 莱西市答好心理健康教育“三问” 助力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图片新闻 巨野县:着“眼”健康 擦亮学生“心灵之窗”

第5版:身心共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身心共育
05
【心育视窗】

莱西市答好心理健康教育“三问” 助力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 通讯员 黄莉华 崔志伟

近年来,莱西市顺应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聚焦专业队伍、课程体系、活动阵地,答好心理健康教育“三问”(谁来教、教什么、在哪教),为全市未成年人“阳光成长”注入强劲活力。

聚焦打造专业队伍,答好“谁来教”之问

心理教师队伍是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莱西市通过分类培养,不断提升心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实行梯队渐进培养模式。成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人员调配、课程调研、队伍管理、业务培训等工作,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专兼职教师全覆盖。非心理专业教师作为“储备力量”,均须取得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格证,确保心理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班主任实行学段差异培养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市班主任培训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为班主任量身定制培训计划,确保班主任每周参加一次沙龙活动、每月参加一次名家讲座、每学年接受不少于16学时的专题培训,在校内带动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科研队伍实行“头雁领航”培养模式。统筹全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资源,下沉到学校指导成立校内心理教研组,集中开展讲评课、教研备课等活动。通过课题引领、校际合作研究,推动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共享。青年教师实行“青蓝结对”培养模式。成立全市青年心理教师成长联盟,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成长分享会,创新“师徒结对”“跨校教研”等模式,邀请在心理教育一线工作时间长、资历深的教师向青年心理教师传授从教经验,实现心理教师专业素养和实操技能一体跃升。

聚焦完善课程体系,答好“教什么”之问

莱西市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心理辅导作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到“四个融入”。融入立德树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在校内打造“院小小院”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磨炼意志,在汗水中疏解压力。融入学科教学。学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制订“育苗”“护苗”“壮苗”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确保所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不断线。加强毕业年级学生的学涯指导和生涯规划等专题辅导,激发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生动力。融入校本课程。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聚焦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危机预防等内容开发“‘友’你真好”“我的情绪我做主”等16门校本课程,帮助各阶段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融入校园活动。以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主题游园会、“心‘晴’巴士校园行”等活动为载体,引入莱西花饽饽、莱夷古乐、日庄火烧、大沽河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让学生身心放松,又促进文化传承。

聚焦拓展活动阵地,答好“在哪教”之问

莱西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各个场域,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关爱”的工作格局。抓实学校育人主体责任。在校内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心理辅导室,配备团体沙盘、智能互动宣泄等设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通心理服务 24小时热线,重点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关爱专项行动。发挥家庭育人基础作用。组织举办“陪伴成长”读书交流会、开学第一课、家长节,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定期推送心理学知识文章、心理健康教育视频微课。在家长委员会中设立心理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提升社会教育支持实效。建设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在 190个社区(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增设未成年人活动空间,引入3家社会专业心理服务机构。以“筑心启航”品牌引领,教育系统98名心理教师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开展“送心理服务进村庄”等活动210余场次,有11.2万余人次受益。用好网络育人新渠道。在融媒体栏目“幸福莱西”开设《成长加油站》版块,邀请心理专家“屏对屏”讲解心理健康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截至目前,线上课堂已直播16期。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