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雅音:千年吟诵的韵律之美
吟诵,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读书方式和教学方法。它“依字行腔、因声求义,内化身心、陶冶品性”,在经典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吟诵读书法,以“音律之美”达“形意之美”。在传统经典教育中,吟诵是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教”与“乐教”传统,是融合音乐美与文学美的跨学科审美教育。这种美育过程不仅把目视的文字转化为耳听口唱的旋律,而且激活了知行合一的“肌肉记忆”。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通过耳濡目染、张口成吟、自然习得的方式,师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经典的魅力,培养丰富了细腻的声韵之美感受力和表达力,在审美愉悦中浸润培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热爱之情。
吟诵作为传统读书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又将阅读文本的过程升华为“活化经典”的记忆和能力,将文字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旋律与节奏,激活了右脑的音乐感知功能,促进了左右脑不同功能的有机结合,使常规的“解词、翻译、中心思想”文言文三段式教学,升华为可听、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课堂从以“教师讲析”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体悟与表达”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音乐化的琅琅书声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韵律化记忆效率是散文化记忆效率的3倍。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我省的“山东古调吟诵”在中华吟诵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2月,省教育厅启动“山东省传统吟诵田野调查”项目。至2024年9月,省教育厅从全省4万多名老人中摸排出上百位曾在私塾就读的老人,通过档案查询、电话沟通、入户采访、文字记录、录音、摄像等形式,共采集录制了2万多分钟的原生态吟诵视频,梳理出省域内冀鲁、胶辽、中原三大官话片区的代表性吟诵读书调近百种,基本展现了从1912年—1949年我省蒙学教育和传统吟诵的概貌,为建立“山东吟诵资料库”储备了丰富的基础语料。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培养了大批“能教、会吟”的一线骨干教师,评选出近百所大中小学为中华经典吟诵特色学校和推广基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齐鲁美育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志华:山东省教育厅研究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吟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鹏/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