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山
“爸爸,我们去找山吧!”
我正开着车在山路上行驶,儿子的一句话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视镜里,他的小脑袋凑在车窗上,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远方。我忍不住笑着回应:“傻小子,我们这不就在山里吗?”
“不对呀!”他手指着前方,语气笃定,“爸爸,你看,山在我们前面。”
周末天气晴朗,微风习习,我望着窗外对妻子说:“我们去南部山区爬山吧!”妻子欣然同意,儿子一听说要去爬山郊游也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我们一家人稍做准备就驾车出发了。
因为我们家在济南北边平原地带的一个县城,山对我们来说是很稀罕的,不特意到南部山区是见不到山的,所以,儿子显得异常兴奋。平常乘车他总是没一会儿就睡眼蒙眬了,但这次却毫无睡意。我驾驶着车子一路向南,儿子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车窗,隔几分钟就追问一次:“快到了吗?山什么时候出来呀?”我告诉他不要着急,注意看着窗外,一会儿,我们就能看到山了。一路上,儿子满怀期待,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过了大约50分钟,远处一座座绿油油的笼罩着雾气的小山头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儿子兴奋起来,大声叫嚷:“爸爸你看,那是山,和我们书上说的一样。”看着儿子那兴奋的表情,我想:看来这次出行还是很有收获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下了高速,开始进入崎岖不平的山路,这就有了儿子“去找山”的奇怪请求。7岁的他还分不清“身处其中”与“遥遥相望”的区别,他眼里的山是具体可感的轮廓,但他却不懂脚下的路早已把他裹进了山的褶皱里。他眼中的“山”是具象的、眼前的,因为对这些概念没有明晰的认知,所以他就“骑牛觅牛”了。
回头想想,儿子的想法从我们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点儿幼稚好笑甚至难以理解,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是在儿童的认知范围之上的。细想之下,我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类似的执念?总在追逐远方的“幸福”,却对身边的温暖视而不见。但是当我们遇到超越我们认知的范畴时是否会有同样的问题呢?我想一定会有的,我们经常说的“骑驴找驴”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吗?
有时候,我们会抱怨生活是如何不如意、如何不幸福。究其根本,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准确定位,对幸福生活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后,网上的观点也鱼龙混杂,甚至错误地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要求较多而忽略了自己应尽的义务。殊不知,那些只是在我们不如意时引发我们共鸣的“鸡汤”而已。在现实的世界里哪里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但是假如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正视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观点。
最近,抖音短视频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男性朋友会刷到女性应该如何顾家、体贴老公、做好家务、孝敬公婆等;女同志则会经常刷到男同志应该挣大钱、宠爱老婆、让家里人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有就是公婆如何想方设法地对付儿媳等;老人刷到的则是做儿女的如何不孝顺、不赡养老人等等。这些恰恰是大数据按照我们的使用和搜索习惯给推送的,所以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大数据的信息茧房里了。这些在某些时候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矛盾加剧的催化剂。当一个家庭看到的都是不如意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钻入思维的牛角尖而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当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时,可能就不会刻意去寻求所谓的“幸福”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幸福里了。
我觉得“去找山”不是儿童的专属,成年人的世界可能存在更多,但却不被我们认知。其实,幸福从不是悬在山顶的风景,而是脚下正在走的路。就像儿子坐在车里时,山早已在他身边,只是他还没学会低头看看而已。我们也一样,与其在追逐中疲惫,不如停下来感受:家人围坐的灯火,朋友递来的热茶,甚至只是此刻阳光落在肩头的温度——或许,我们早已身在“幸福”这座山里了。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就不会“去找山”了。
(作者单位:商河新航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