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AI赋能  “三融”改革提升城乡教师专业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向深处融合” 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是家校共创的“协奏曲” 练就数字胜任力,方能“驭数”而非“逐数”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智慧探索】

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

AI赋能  “三融”改革提升城乡教师专业能力

□ 王绍忠 罗从忠

作为九年一贯制集团化办学学校,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以“融汇式课程、融合式教研、融通式评价”的“三融”改革实践,为AI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破题引路。这所横跨城乡五大校区的学校,用基层探索证明:在知识获取愈发便捷的智能时代,教师理解儿童、链接世界、创造可能的综合素养,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筑牢课程体系:

城乡协同构建育人新生态

“过去,城乡课程如两条平行线,乡村校区开不齐课,城区学校开不精特色课。”该校教科研办公室主任陈华之的话,折射出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旧貌。2024年,学校启动“融汇式课程重构计划”,以“地域基因+时代元素”为双轮驱动,打造城乡共享的“校本课程超市”。

在诸冯校区剪纸工坊,校本部美术教师带来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教师的传统技艺碰撞出“纸语乡音”课程。学生不仅借助AI设计剪纸纹样,更用方言为每件作品配音。城乡学生合作完成的《清明上河图·诸城版》剪纸长卷,每处细节都标注着方言注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教材。目前,“课程超市”已汇聚21门特色课程,其中17门由城乡教师联合开发,覆盖农耕文化、智能制造、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

更具创新性的是“课程再生机制”。向阳校区基于本地化石资源开发的“恐龙探秘”课程,经城乡教研联合体深度打磨,衍生出“恐龙数学”“恐龙IP设计”等6个子课程。每周三的“课程创享会”上,城乡教师带着田野调查数据、学生需求清单同台路演,2024年累计孵化新课程项目18个。

创新教研机制:

融合策略激活教育发展动能

每周四下午,该校五大校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准时开展“云端融合教研”。校本部教师展示AI作文批改的应用,乡村校区教师分享“留守儿童阅读疗法”实践,由新园校区教师牵头的“方言童谣入课文”研讨,为语文教学开拓新维度。这种“校际融合、学科融合、生活融合”的三维教研模式,正重塑城乡教育生态。

在学科融合层面,“智能种植”社团由生物、信息技术、美术教师组成跨界导师团。学生既要编程控制灌溉系统,又要设计温室景观,还要运用数学函数分析植物生长数据。向阳校区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则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学生春分竖蛋、芒种收割,在数学课上计算节气间隔,在语文课上仿写农谚。“当学生亲手收割时,才能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向阳校区执行校长丁向亮说。

数据显示,2024年,该校教师跨学科备课率达65%,乡村教师公开课获奖数量首次超越城区。“AI能批改作文,却读不懂留守儿童的情感;能分析数据,却解不开生命顿悟的密码。”陈华之的感慨道出融合式教研的核心价值——打破知识机械传递,让教育回归“用心感知生活、理解世界”的本质。

完善评价体系:

融通机制催生协同发展文化

“现在,考核实行‘捆绑评优’,城区与乡村学校荣辱与共。”校本部小学部执行校长薛佳佳展示的《城乡协同教研评价方案》显示,教学质量、课程开发等12项指标实行共同体评价。在2024年底的考核中,原本薄弱的舜都校区因在“非遗课程开发”中表现突出,带动共同体全体教师荣获“创新奖”。

“协同教研积分制”将联合开课、资源共享、带徒结对等纳入积分体系,直接关联职称评聘与荣誉评选。更具活力的“双向流动机制”推动校本部与乡村校区教师双向奔赴:教师王蕾将“项目化学习”理念带到向阳校区,乡村教师的乡土资源开发经验反哺城区教育,共同孵化出“乡村小学项目化学习本土化实践”这一课题。2024年,教师跨校区流动率达25%,创历史新高。

“‘捆绑评价’打破了零和博弈,让城乡教师成为教育合伙人。”诸冯分校校长王淑利的体会揭示出评价革新的深层意义。实施“双减”政策后,该校教师平均工作时长减少1.5小时,教研时间增加2小时,实现了从“盯着分数”到“看见学生”的根本转变。

在这所城乡交织的教育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课程、教研、评价的体系革新,更是教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应答。当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的实践证明:唯有坚守“唤醒生命、启迪智慧”的教育本真,方能锻造出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力量。

(作者单位系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