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智慧教育 AI赋能  “三融”改革提升城乡教师专业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向深处融合” 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是家校共创的“协奏曲” 练就数字胜任力,方能“驭数”而非“逐数”

第5版:智慧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智慧教育
05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向深处融合”

□ 纪玉建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教育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源于对以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倡导以技术为支撑,实现教学质的变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借助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开展纵深学习,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激发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融合”则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多方面的有机渗透与协同发展,推动课堂形态与教学范式的系统变革。新时代教学不仅应体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而且应在教育理念、过程与结构上实现真正转型。

在推进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学校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育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匹配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传统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创新能力的释放。此外,教学重点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与能力培育,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迫切任务。面对这些挑战,教育系统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加强硬件与软件协同建设,以管理创新和机制改革释放教育活力。

为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应积极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教师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明确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职能与发展方向,主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情境,支持其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夯实硬件基础,也需要强化教学应用。应使深度融合理念全面融入日常教学,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响应新课标与学生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度与广度。只有将技术高效、科学地融入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融合教育的目标,彰显其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支撑价值。

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常态化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强化资源整合、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学生信息素养也在实践过程中显著增强。学校通过专项投入引进优质数字资源,教师依托技术共建共享校本课程与研究新模式,能够实现资源高效流转与教学协同创新。

在深度融合的推进过程中,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科研意识与教育观念得到全面提升,为构建现代化课堂奠定基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教育生态逐渐形成。

为确保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必须加强基础保障建设。学校管理者应提升对信息化战略意义的认识,优化资源配置,系统推进软硬件环境与服务体系建设。信息中心应发挥核心作用,强化团队建设与制度管理,打造高素质技术支持与服务队伍。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深度融合的核心。应突破教材局限,依托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利用可视化、交互式工具提升认知,构建生动高效的新型课堂。可以重点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工程应用,建立健全校家社协同的数字教育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校本化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学校应鼓励师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总结,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重点培育师生自主发展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强化共建共享,突出学校在资源建设与平台运用和维护中的主导作用,增强教师的融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字素养与学习习惯。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应加强理念引领与实操培训,提升师生对教育改革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持续优化实施路径,确保教学提质与减负同步实现。

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没有终点,个性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教育模式必将释放出巨大潜力,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坚定信念,不断探索,以信息技术深度赋能教育现代化,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系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东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