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的AI教育破茧之路
今年春天,开学伊始,一股名为“人工智能”的浪潮,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席卷神州大地。一夜之间,“豆包”“DeepSeek”等新名词挤满了学校的培训通知信息。
第一次参加AI智能全员培训,年轻教师兴致勃勃,手指翻飞,轻松调用各种智能工具;我们几名鬓角染霜的老教师却连最基本的任务指令都不会下达,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算了,反正快要退休了,让年轻人折腾去吧。”大家悄悄嘀咕,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有一次,我们观看国家教育智慧云平台上的一段课堂视频:屏幕上,脸庞黝黑、眼神纯净的农村孩子佩戴着VR设备,虚拟的国博穹顶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一件件国宝级文物仿佛触手可及。瞬间,孩子们眼中迸发出惊喜、新奇的光芒——那是知识跨越山海阻隔的震撼,是梦想被科技点燃的璀璨。凝视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校长沉甸甸的话语如重锤般敲击在我们心上:“老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每位教师的使命。我们教的孩子,未来要在AI时代立足。而我们今天的畏难,可能会成为他们明天的短板。”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8个字从来就不应仅仅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应该是镌刻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灵魂深处的责任烙印,是驱动我们不断前行的核心使命。
几乎在一夜间,办公室的氛围悄然转变。在备课、上课之余,大家闲聊的话题不约而同地转向AI。年轻教师自发成为“技术导师”,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指导我们操作“豆包”设计分层作业、进行学情分析;下班后,几名“老伙计”也自发地凑在一起,戴上老花镜,笨拙却又无比认真地研究如何用DeepSeek辅助撰写教研计划、优化开题报告。那份曾经在粉笔灰中挥洒、在三尺讲台上燃烧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奉献精神,此刻化作这群“老学生”攻克技术难关时不服输、不言弃的韧劲儿。大家彼此戏谑着对方操作时的笨拙,分享着每点微小进步的喜悦,办公室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哪里仅仅是在学习一项技术?分明是一场老教育工作者在数字时代重新确认自身价值、守护职业尊严的庄严“破茧”!
初步掌握了AI工具的操作门道后,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查阅、筛选海量资料变得前所未有的迅捷;制作复杂的图表、绘制教学插图,更是信手拈来。这些变化确实将我们从大量烦琐、重复的文字材料工作中解放出来,赢得了宝贵的、本应属于研究学生和打磨课堂的时间。然而,当最初的惊喜渐渐沉淀后,一个更核心、更本质的问题如同磐石般压在了我们心头:再炫目、再强大的技术,终究只是手段,只是桥梁,而启迪智慧、浸润心灵、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才是教育亘古不变的目标。如何让人工智能的光芒真正穿透技术的表层,照亮课堂的核心,精准地为每名学生的成长服务,切实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AI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为“育人”赋能?我们开始了一场静水深流般的集体反思与实践探索。
起初的探索之路并非坦途,不少教师(包括我)都曾陷入“为了用AI而用AI”的误区。课堂上,生硬地插入一段AI生成的、看似精美却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动画;为展示技术,刻意替换掉原本得心应手的手写板书,改用AI绘制图表。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披上了“智能”的外衣,节省了制作教具的时间,但冷静下来评估教学效果,却发现与传统手段相比并无质的飞跃,甚至有时因为技术应用的生涩,反而干扰了流畅的教学节奏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中蕴含的巨大教育潜能,难道仅仅停留在这种“低端”的展示层面吗?显然不是。
面对神秘莫测、充满无限可能的AI世界,我们沉下心来,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以研究者的姿态开始了更深入、更系统、结合学科本质和学生需求的挖掘。渐渐地,令人惊喜的“宝藏”开始浮现:让“豆包”扮演“超级助教”,在数学课堂上打造精准教学新范式。当发现某个知识点成为全班学生共性的疑难时,教师不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豆包”的辅助下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有效激发。更可喜的是,在完成家庭作业后,学生利用“豆包”的智能搜题、解析和错因分析功能,进行自主校对、订正和反思。这种“自反馈”机制,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让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课堂也因此发生了质变:因为学生在“豆包”支持下进行了充分有效的预习和自主纠错,教师得以精准定位学生思维的堵点和共性的错误根源,课堂讲解彻底告别了“大水漫灌”,转而进行“滴灌式”的精讲精练和深度互动,课堂效率与思维深度同步提升。
AI在美术课堂上的魔力更是令人惊叹,它助力美术天地成为创意想象的“催化剂”。以往是教师讲解技法、展示范画,学生在纸上临摹;或者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照葫芦画瓢”。现在,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师将课堂搬进了微机室,学生在计算机前利用AI绘画工具,根据所学的色彩理论、构图法则或特定的主题(如“未来的城市”“古诗意境”),输入自己的创意关键词,让AI生成丰富的视觉素材和构图灵感。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者,而成为创意的主导者——在AI生成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组合、修改、完善,抠图、调色、添加元素……AI工具拓展了表现形式的边界,使学生释放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美术课真正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沃土。
最出乎意料、也最令人动容的,是AI工具成为师生情感联结的奇妙纽带。班里有一名叫小林的学生,性格内向腼腆,沉默寡言,平时很少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教师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效果都不甚明显。在接触了“豆包”之后,小林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倾诉和求知空间。他非常喜欢与这个“虚拟学习伙伴”对话,提出各种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倾诉一些不敢和父母、教师、伙伴当面说的话。在“豆包”温和、耐心且持续的鼓励性反馈中,小林逐渐获得了表达的勇气和自信。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课堂上,他敢于举手发言了,声音虽然不大,但眼神里有了自信的光芒;课下也开始尝试和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对学习的介入,非但没有疏离或替代师生间的情感,反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实现精准激励和个性化关怀的全新窗口。AI成为观察学生的“第三只眼”,辅助我们发现那些在传统课堂互动中可能被忽略的闪光点或情绪波动。
短短半载时光,我们走过了一段从最初的茫然无措,甚至心有抵触,到如今心甘情愿拥抱变革的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曲折旅程。回望这段惊心动魄又收获满满的“闯关”征途,从面对新技术时的茫然失措、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渐入佳境、游刃有余;从最初的心存疑虑、隐隐抗拒,到如今的坚定拥抱、主动探索——驱动我们完成这场艰难蝶变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源自那份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历久弥坚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深沉使命,是对教育内在规律不懈探索的执着追求,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纯粹赤忱与坚定信念。
(陈桂珍:山东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山东省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市特级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