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计算时,有时会出现抄错数字、多写漏写数字或符号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除粗心大意外,还包括有的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审题,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从而忽视了分析和检查;有的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对算理掌握不透彻,算法不明确。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注重计算兴趣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长久的动力,积极探索计算的奥秘。教师可以从3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创设情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其喜闻乐见的题材来设计并表现计算内容。同时,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情境,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开展竞赛。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听算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计算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使其计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引入故事。听故事时,学生都会瞪大眼睛,聚精会神,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师可以在计算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中外数学家的经典故事或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
二、注重计算原理的理解
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是解决这样算而不是那样算的道理。理解计算原理在培养计算能力的过程中非常关键。
加强直观演示。算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要尽量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注重方法探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尝试调动自己的经验、知识来说明计算方法的道理,这实际上就是自己的“算理”。因此,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借助知识迁移。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算理,学会算法。
三、注重计算能力的练习
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形成稳定的计算技能。
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阶段和情况出发,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常用的练习形式有随堂练习、课后练习、反思练习等。
随堂练习是完成每节课讲解之后的练习,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随堂练习要以基础性为主。课后练习要重视层次性,练习题的难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布置不同题目,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反思练习是要引导学生在每次计算完后都进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自行分析和反思,达到提升运算速率的目的。
利用训练提高正确率。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法进行笔算。对这一内容,学生容易出错,因此教师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此外,设置的计算题要难度适中,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猜测数学规律,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从而主动探究估算方法,增强估算意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注重计算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看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再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动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认真仔细看一看整个算式,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看二想三做”,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计算教学要求学生作业和练习书写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特别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当。只有书写认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
养成打草稿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一本草稿本,在草稿本上列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对齐。教师应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那些做得准确认真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引导学生每天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验算。在计算时,坚持做一步演算一步,计算时反复检查,脱式计算时上下检查,计算完毕后整体检查。这样随时验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算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率。
五、注重总结与反思
在培养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因为从总结和反思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他们开展一些交流和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计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重复犯错;平时积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整理成错题集,并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防出现类似错误。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并从大量的计算练习中寻找到计算规律,进而深化对算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从而全方位提高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