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催绽成长之花 淄博市张店区:让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破界共生:解析张店区协同创新育人实践 依托“1+1+4”体系 描绘协同育人新图景

第4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4
【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催绽成长之花

——滕州市滨湖镇联区“教联体+关工委”融合探索纪略

□ 黄秀梅 刘超

“笑语轻飘荷畔,书声琅琅人前。七八孩童追梦,两三墨影成篇……”这诗意的场景正是滕州市滨湖镇教育实践的生动写照——在“微湖荷娃”快乐成长营里,孩子们的童年被家校社共同托举。该市滨湖镇联区以枣庄市关工委专项课题“融合关工委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研究”为引领,探索“教联体+关工委”融合模式,让学校、家庭、社区与“五老”志愿者协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注入持久动能。

制度奠基:从“顶层设计”到“机制扎根”

协同育人不是口号,而是一场系统的机制革新。滕州市滨湖镇联区以“制度先行、资源统筹、责任明确”为原则,率先搭建协同育人制度框架,为区域教育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访谈和案例分析,滨湖镇联区摸清了学校、家庭与社区在育人合作中的现实困境,编制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操作指南》,明确了学校、家庭、社区与关工委的职责分工:学校主导教学与德育方向,家长参与教育实践与决策,社区提供活动与资源支持,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发挥道德引领与经验传承作用。

在制度保障下,联区建立了“月度联席会—季度成果汇报—年度评估”三级协同反馈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责任闭环。教联体平台的运作,使跨校联合课程、主题研学与课题研究得以常态化开展,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化的“支点”。

家校协同:从“教育主场”到“共育合声”

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同行者”,是协同育人落地的关键一步。

家庭教育参与不足是育人中的普遍短板。为破解这一难题,滨湖镇联区创新了家校互动模式,推出“家庭教育共创营”,将讲座式培训转化为体验式学习。家长走进课堂,模拟孩子的学习场景,在“情景剧—互动体验—案例研讨”的环节中,体悟教育方法的差异与温度。“以前,我只会催孩子写作业,现在学会了倾听,知道了该怎么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家长王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同时,联区总结出“家访三精准一注重”方法——精准收集学生信息、精准定位家长需求、精准制定辅导策略,注重沟通艺术。通过云端家访、社区家访、菜单式家访,家校距离被缩短,达成教育共识。家校之间从“信息传递”转向“理念共鸣”,共同托举学生成长。

数据表明,滨湖镇联区家校互动满意率已提升至88%,亲子沟通频率较去年同期提高近三成。家长的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起点。

社区共育:从“教育延伸”到“社会课堂”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心智启航的地方,那么社区便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片练习场。滨湖镇联区以社区为育人“第二课堂”,构建起“微型实践基地—公益项目参与—志愿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社区共育模式,让教育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落地生根。

联区依托社区图书馆、文化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资源,开设“小学员实践工作坊”,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文化志愿、节日服务等活动。一名社区干部说:“孩子们在社区图书馆策划读书会时,主动邀请同伴和家长参与,责任心和组织能力都提升了。”

同时,引入社会志愿项目,将家长与社区志愿者纳入学生成长体系,成为参与者。社区实践成为“活教材”,让学生在服务中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会担当。

随着项目的深入,社区育人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共建”。多方资源的整合,让社区教育成为学校课堂的自然延伸,也让协同育人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协同。

德润成长:从“经验传承”到“文化滋养”

协同育人的根基,在于立德树人。滕州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以自身阅历与情怀,让德育润物无声。

滨湖镇联区探索“五老+家庭+教师”三维联动模型,邀请老教师、退役军人、老党员走进课堂、走进家庭,用故事与技艺点亮孩子的心灯。在“微湖荷娃”快乐成长营中,“五老”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学习书法、非遗扎染、传统音乐与民俗文化,让德育在实践中浸润生长。

扎染课上,孩子们屏息调色、专注晕染,看着洁白布料化作流彩花纹。“德育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懂得专注、磨炼耐心、感受文化。”志愿者李老师感慨道。

成长营成为实践“试验田”,活动涵盖科技、艺术、体育、心理教育等多个维度。数据显示:参与成长营的学生中,82%在团队协作能力上提升显著,75%在心理调适能力上有所提升,家校互动满意率上升至88%。这些数据为“教联体+关工委+社区+家庭”协同模式的有效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滨湖镇联区的协同育人实践已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平台机制保障—实践活动落地—成效评估反馈—经验推广”的“五环链条”。《协同育人操作手册》《家庭教育实践指南》《“微湖荷娃”课程包》等成果陆续发布,为区域教育提供了可推广借鉴的样本。

协同育人不是阶段性课题,而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滕州市滨湖镇联区正以制度为根、以实践为翼、以文化为魂,让每一朵成长之花都在协同之光中绚丽绽放。

滕州市滨湖镇联区以枣庄市关工委专项课题为引领,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多元路径。图为滨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服务团队对辖区少年儿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王琪/摄)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