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张店区:让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一枚闪亮的航空勋章前,退伍军人王泮溪被淄博市张店区明德幼儿园的幼儿们簇拥着,幼儿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一段动人的航天故事,不仅将航天梦想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也让在场的家长志愿者无不为之动容——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张店区强化“教联体”建设、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缩影。
近年来,张店区立足全环境育人理念,以“破界—共生”为核心,通过区级统筹打破教育壁垒,让教育从学校的“单边行动”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无边界、全维度的成长守护。
重建多元参与式课堂 :从“跨界”到“跨越”
“哇,人体结构太奇妙啦!”在“父母开讲”课堂上,五年级学生王振霖指着讲桌上的人体解剖模型忍不住直呼“大开眼界”。在张店区绿杉园小学,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们——医生、警察、设计师、工程师等纷纷走进课堂,从多学科视角为学生解读知识,实现了真正的“跨界融合”。
在张店区各中小学,备课、上课并不是教师独享的“专利”,各行各业的家长同样可以申请到课堂中“一试身手”。
“家长进课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家长来自不同行业,如消防员、医生、非遗传承人等,能带来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层次。”绿杉园小学校长张波说,“家长参与课堂后,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也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
在张店区重庆路小学教室里,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段“同窗”之旅——学校打破空间束缚,用一周的时间,通过每日级部轮流的方式,使家长全景感知教育生态,凝聚育人共识。在张店区盛湖小学,学校围绕红色文化构建“学校播种—家庭孵化—社会实践”的“红色三联动力”育人体系,让红色基因在体验中赓续传承。
张店七中则进一步推进“学科+社会”双导师制,聘请科技工作者、艺术家、企业工程师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真实问题导向”学习项目。例如,在“城市节水”主题研究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还在社区开展调研与实践,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重塑多方对话式关系:从“旁观”到“共振”
“现在的家长会像教育沙龙,家长和老师平等交流策略,像并肩作战的战友。”张店区莲池学校一名家长感慨道。
张店区推动家校互动从“单向告知”变为“多方对话”,通过“家庭教育小剧场”“家长沙龙”等形式,帮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决策参与者”。
张店区重庆路中学与淄博市心理健康研究会、社区联合推出“心语微家”家长课堂,系统开展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沟通技巧培训,帮助家长读懂孩子、科学陪伴。学校心理教师也定期走进社区,开设亲子关系工作坊,推动“家校心育”一体化建设。“我们打破的不仅是物理的墙,更是心理的墙。”一名校长如是说。
自2023年9月以来,张店区凯瑞小学开设了“家庭教育小剧场”,由父母与孩子一起自创自导自演,题材聚焦问题,源自生活。目前,80场情景剧成为帮助家长们解开家庭教育难题的“金钥匙”。张店区齐悦小学主动“破墙”,与淄博市科技馆、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实现资源互联,开展“馆校共建·体教融合”系列活动,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
张店区祥瑞园小学则创新开展“祥瑞小镇”职业体验活动,由家长申报后在校园里“摆摊营业”,让孩子们在模拟法庭、微型医院等场景中沉浸式了解职业、启迪梦想。张店区实验中学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周末实践营”,带领学生深入环保单位、历史场馆、科创企业,在真实社会课堂中拓宽视野、锤炼素养。
重构多维共建式体系:从“碎片”到“系统”
面对家长在学业辅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资源分散、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张店区构建了“科研引领—教研支撑—实践转化”推进机制,发挥教研队伍专业优势,出台《家庭教育指导必修课程目录》,开发九大主题学段课程,建立了“必修+特色”双轨实施路径。
比如,创新推出“父母早报”微课——如《居家学习情绪管理16讲》点击量超10万,“家长沙龙”社群覆盖超5万人;开展“温暖教育行走计划”,累计家访2.1万人次,转化率提升40%;成立“家庭教育志愿联盟”,开展活动126场。
而今,全区教师队伍中被认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者增至520人,家长科学教养观认同率达90%以上,亲子冲突率同比下降28%。今年7月13日,第二届中华民族家风家教传承发展展览会在珠海开幕,张店区作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在展览会上展出,也是本次会上全国唯一设置专门展区的区县。
“学校打开的是校门,父母和孩子们打开的就是心门。家长走进课堂,社区弥漫书香,教育便真正成为一场全社会协作的‘育梦行动’。”张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凡伟说,“这道‘育梦方程式’的最优解,是让孩子在爱、理解与支持中,在家校社共同开辟的更多赛道中,发现自己,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