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山河映初心 岁月砺匠心 唤醒灵魂的相遇 一捧乡土 万卷星窗 从“漫读”到“慧读”:一位乡村教师的阅读觉醒

第5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5
【书海拾贝】

山河映初心 岁月砺匠心

——读《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有感

□ 张风燕 马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字里行间跃动的不仅是一位才女的诗意人生,更是一段交织着家国情怀、专业坚守与理想追求的精神史诗。作为水利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从林徽因的生命轨迹中读出了与水利事业相通的精神密码——那份对山河的赤诚守护、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对传承的深切担当,恰是培育新时代水利技能人才的精神养分。透过这本书,我们既能看见一位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里的坚守,更能找到将阅读力量转化为水利职业教育实践的可行路径。

山河为证:从林徽因的“家国情怀”看水利人的使命担当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最感人的情节,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为保护古建筑奔走呼号,携手踏遍中国大地的历程。战火纷飞,他们带着简陋的仪器,翻山越岭,测绘、记录濒临损毁的古建遗存。书中记录,即使身体抱恙,林徽因仍坚持整理测绘数据,只因为那句“这些不是冰冷的木石,是山河记忆,是民族文化根脉”。这份以“守护文明”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水利人“守护江河安澜”的使命跨越时空产生共鸣。

专业为基:从林徽因的“匠人精神”悟水利教育的育人逻辑

书中的一个细节让我们难忘:为精准测绘应县木塔,获取斗拱尺寸的精准数据,林徽因与梁思成对测量方式进行了多次调整,甚至不顾危险攀上塔檐。她在致友人的信里写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复古建筑从没有‘差不多’的说法,专业背后藏着敬畏之心。”她的这段话完全是“工匠精神”的鲜活体现,也为水利职业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育人范例。

传承为脉:从林徽因的“生命韧性”探水利人的心路成长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并未回避林徽因人生中的苦难,比如疾病的折磨、战乱的流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但她始终以乐观与坚韧面对。书中记载,在李庄的艰苦岁月里,她一边咳血,一边翻译外国建筑文献,还教当地孩子读书写字。她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顺境中的绽放,而在于困境中的坚守。”这份穿越岁月风雨的生命韧性,对水利人尤其珍贵——因为水利工作常与艰苦环境相伴。

实践落地:从阅读到行动的“可复制”路径

读完《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最核心的思考是:如何将书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教育实践?我们探索出“三个融合”路径,既适用于水利类职业院校,也可以为其他行业院校提供参考。

阅读+课程:让经典融入专业教学。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等书籍的核心精神拆解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韧性品质”三个模块,分别融入不同课程:在“水利概论”中,结合“家国情怀”模块,讲解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在“建筑材料”中,结合“工匠精神”模块,分析材料性能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强调专业敬畏;在“职业规划”中,结合“韧性品质”模块,引导学生制定应对职业挑战的方案。每学期末,我们要求学生提交“‘经典+专业’学习报告”,例如“从林徽因‘精准测绘’谈水利测量的误差控制”“从林徽因‘病中坚守’谈水利人的职业素养”。这种融入式教学避免了“阅读与专业两张皮”现象,让经典真正成为育人的“活教材”。

阅读+活动:让精神转化为实践行动。我们借鉴“玫瑰书香”“主题沙龙”与“书香润机关”“读书挑战赛”等形式设计系列活动:一是“水利巾帼故事会”,邀请女水利专家、女校友分享职业经历,对照《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的林徽因事迹,评选“最美水利女教师、女学生”;二是“专业读书挑战赛”,要求师生从“水利经典+人文经典”书单中选书,读后完成一项实践任务(如教师设计一份“经典融入课堂”的教案,学生制作一份“水利工程与文化保护”的手抄报);三是“红色水利研学”,组织师生赴沂蒙水利纪念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现场,结合《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守护文明”的理念,开展“水利工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这些活动将“读”与“做”结合,让精神传承有载体、有实效。

阅读+辐射:让成果形成示范效应。一方面,将“阅读+水利教育”的经验整理成《经典阅读育人手册》,包含课程融入案例、活动方案、学生作品等,供兄弟院校参考,实现“可复制”;另一方面,依托“职工之家”APP(“玫瑰书香”活动平台)与“书香机关智慧阅读平台”,上传“水利人读《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的音频分享、“经典+专业”的教学视频,扩大影响力。通过开展“书香进工地”活动,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与水利技术书籍送到一线女职工手中;通过举办“工地上的读书会”,让林徽因的精神与水利人的实践相遇,实现“阅读成果”从校园到行业的辐射。

合上书页,林徽因那句“我愿意在穿越岁月的尘埃后,仍能看见山河的美好”仿佛在耳边回响。于水利人而言,我们的“山河岁月”,是勘测时走过的每条河、每座山,是建设时浇筑的每方混凝土、每根钢筋,是守护时度过的每个防汛夜、每个灌溉季;于水利职业教育者而言,我们的“山河岁月”,是看着学生从“懵懂萌新”成长为“技术能手”,是将“家国、专业、韧性”的种子播撒进他们心中。

在未来的水利职业教育中,我们将继续以经典为媒,让更多师生在阅读中读懂山河的意义、专业的价值、人生的方向,培育出一批批“懂技术、有担当、能坚守”的新时代水利人——他们将用自己的“岁月”,守护祖国的“山河”。这便是阅读赋予教育与人生的最深意义。

(作者单位系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