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山河映初心 岁月砺匠心 唤醒灵魂的相遇 一捧乡土 万卷星窗 从“漫读”到“慧读”:一位乡村教师的阅读觉醒

第5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5
【读书随感】

唤醒灵魂的相遇

——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 王美璇

从步入师范专业起,雅斯贝尔斯的“真正的教师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不能经历风雨的花朵,而是与他们一同在具体事务中探索生命与世界的本质”便引领着我的教育之路。毕业6年来,我不断成长。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怀揣着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不断探索如何给予他们最好的引导。而当我完整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书中的深刻见解使我深受触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视为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一动态观点帮助我重新理解教育中的危机与挑战——它们不是需要回避的障碍,而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珍贵契机。在实际教学中,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如何将这一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尤其是在面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时。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班里有个学生名叫小凡,我刚刚接手这个班时,前任班主任就告诉我:“要特别注意小凡。这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有时还会跟老师动手。”我开始关注这个孩子。一天,我突然发现了小凡身上的闪光点。每天放学时,小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将未收起的椅子归位;一名同学因生病而呕吐,他主动为同学倒水漱口,默默收拾地面。我随手用手机把这些瞬间拍下来,并且在班级“夸夸会”上播放,引起了其他学生的赞扬。与他相处得越久,我越能感受到他的赤诚与热忱。在我的包容和鼓励下,他的目光日益坚定,同学们开始喜欢他了。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的真正含义。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每名学生的发展路径。

书中还提到,教育是一个自我唤醒的过程,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超越。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在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通过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将预测运用到今后广泛的阅读中,我针对老屋的结局推演,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并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故事的结局。结果,每名学生都创编出了独特的故事情节。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前进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一次,在讲授一篇关于环保的课文时,原本只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发现学生似乎不太感兴趣。于是,我尝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们一起去公园里捡垃圾,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垃圾,然后回到教室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环保问题的建议。

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自信。这让我明白,只有将教育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读了《什么是教育》后,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这条教育修行之路上,我将在与每名学生的真实相遇中,探索“什么是教育”的永恒答案。真正的教育哲学不在书本里,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用专业与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让每个教育瞬间都成为生命成长的契机。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值得我们去探索。

(作者单位系荣成市青山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