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读”到“慧读”:一位乡村教师的阅读觉醒
曾以为,读书是教师的本能——通读、细读,摘录佳句、写下感受,便是会读书。周围人赞我“好读书爱写作”,我也自认是个“读书人”。随着阅读的深入,一连串疑问撞入脑海:我真的会读书吗?我读的书真的适合自己吗?一本本专业书籍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阅读中的盲区,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教师阅读的真谛。
会选书:跳出误区,精准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由此观点引申,一名老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如何从中选出真正契合需求的书?
初入教坛时,我的阅读清单像一个杂乱的拼盘。我曾沉迷于庸俗成功学书籍,被“30天管好班级”“差生逆袭秘籍”这类故事裹挟,以为掌握了教育捷径,实则陷入浮躁,忘了教育本是复杂的慢功夫。那些书里的“成功案例”像精心剪辑的电影片段,只展示高光时刻,却藏起了背后的土壤与根基。
我也曾将技术类书籍奉为“宝典”,照搬所谓的“班级管理技巧”:书中说“每天三次表扬学生”,我便机械地每天找三名学生说“你真棒”;直到有一名学生反问我“老师,你今天夸我,是真心的吗”,我才猛然醒悟——教育不是流水线操作,每个孩子的敏感点不同,那些脱离具体情境的“技巧”不过是空中楼阁。
阅读的书目应兼顾广度与精准。既要涵盖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人类基本知识等,避免阅读贫瘠,又要警惕“热销即优质”“名著即适用”的误区。现在选书,我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本书能否回应我当下的困惑?作者是否有一线教育实践经验?书中的案例能否转化为我的教学行为?比如,班里有个总是低着头的女生,我没选那些“如何让学生大胆发言”的泛泛之谈,而是翻起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书中写他如何陪内向学生慢慢读诗,那句“教育是慢的艺术,就像等待花开”,让我放弃了“强迫发言”的念头,转而每天课后和她一起读一段短文。三周后,她在语文课上主动举手了!
会读书:从“读了”到“读懂”
那些引以为傲的读书笔记,曾记录着我最肤浅的阅读状态:大段摘抄并识记名言警句,仿佛抄录的过程就是理解的完成。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明白“读了≠读懂”,真正的阅读不是追求翻书的快感,而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像淘金般“千淘万漉”,析出精髓。
细读批注是基础。在重读那些读过的教育著作时,我不再追求阅读速度,而是在书页边缘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如读到“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便记录下班级里那个总爱拖延的男孩,他的花期只是来得稍晚。一个个批注像一个个锚点,将书中的理念与教育现场紧密相连,每一处都注定成为后续思考的火种。
提炼核心是关键。过去,我读完一本书后,最多写下千把字的读后感,内容多是感性抒发。现在,我会用思维导图梳理全书脉络。例如,读《认知觉醒》时,画出“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模型,并标注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关联。这种结构化梳理,让零散的知识点凝结成思维网络,可以迅速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我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语文“整本书阅读”课上,正是借助这样的思维框架,带领学生完成一本本名著阅读。
反思联结是目的。阅读应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复制。例如,在《教育的情调》中读到“教育者的敏感”这一概念时,我立刻回溯教学中的场景:课堂上突然沉默的女孩,是否因为我的提问触碰到她的隐私?阅读的价值正在于让文字照进现实。现在,每次阅读,我都会将书中理念与自身教学对照,琢磨如下一些问题:哪些实践契合书中的观点?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可以设计怎样的改进方案?
会表达:让阅读落地生根
过去,我总是把写作等同于“发表”,总认为那些长篇论文才是写作。直到书桌上的《谈写作——45位教师的写作体验》被翻得卷了角,我猛然意识到:写作是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方式;真正的成长是把读过的书内化成自己的感悟,书写自己的故事。
教育叙事是最真诚的表达。在名师的启发下,我开始记录教学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班里那个坐在角落的男孩,如何鼓起勇气参加辩论;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重归于好,背后藏着怎样的情绪密码;家长会上,那个孩子因家长没来而感到失落……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帮我留住了教育中最珍贵的细节。
读书随笔则是思维的深呼吸。那些学者“把自己读进书里,把书读进生命”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我开始写随笔,哲学、文学、绘本、历史都成为我的写作素材。这些随笔不求发表,却让阅读成为观照教育的镜子,让我读过的每本书真正“活”了起来。
此外,教学札记、班主任日记也都成为我和学生之间的“秘密对话”。写作不是为了被别人看到,而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理解孩子。一段触动内心的话,一个课堂突发的小插曲,一次失败的尝试都可以成为书写的起点。写作未必会让我们成名,但它一定能让我们更敏感地捕捉教育中的美好。
曾以为读了几本书就是懂了阅读,如今才知那是一叶障目。如今的书架少了些喧嚣的“畅销书”,多了些沉静的“常读书”;读书笔记里少了些机械的摘抄,多了些滚烫的思考;案头的文字少了些功利的追求,多了些教育的温度。从当初把读书当作“任务”,到现在把阅读当作“呼吸”,我终于明白:乡村教师的阅读,从来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在简陋的教室里给学生打开更宽的世界,是为了站稳讲台、读懂孩子、安顿自己。
那些翻过的书像乡村外的路,一开始模糊不清,走着走着就亮了。选对书、读透书、写真情,阅读不只是读别人的故事,也是写自己的教育人生。让阅读真正在实践中扎根,成为滋养教育生命的土壤,这或许就是教师阅读最本真的意义。
(作者单位系曹县苏集镇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