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乡土 万卷星窗
鼎足山三峰如鼎,托起我所在的乡村学校——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学。在山峦环抱的校园里,孩子们的目光总是眺望着山外的世界。如何让这方山水滋养的心灵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我的答案是:以研学的脚步丈量山河,以阅读的星光照亮旅途。
研学引读,泥土里长出求知的根芽
2014年春日,我和学生站在淄河铁路桥边。远处,高铁如白虹掠过青翠田野。学生小宁仰头问我:“老师,书上说老铁路是列强掠夺我国财富的‘吸血管’,那么高铁是什么?”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图说中国铁路史话》一书递给他。在之后的分享会上,他主动分享詹天佑的故事,谈到“我们也能建造自己的伟大工程”。这次经历,还促使他去图书馆翻阅了更多关于“中国制造”的书籍。
依托临淄本地资源,我们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四大主题开展地域研学实践。在古车博物馆里,学生观察青铜车驾构造后,查阅《考工记》寻找工艺原理;在天齐渊地质公园内,面对奇特岩层,学生借阅《地球的奥秘》探究地质成因;在革命烈士陵园聆听老兵讲故事后,《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成为学生了解历史的窗口;在紫荆山徒步旅程中,《健康生活手册》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运动强度。
2018年,我们开启“五梦齐鲁”省域研学。当学生站在曲阜杏坛前诵读《论语》时,那些在课本上略显遥远的句子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回来后,不少学生开始借阅《孔子传》等相关书籍,想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这一变化让我确信:真实场景唤醒了文字,阅读从任务转化为内在需求。
这正是研学引读的力量——以真实世界的叩问,点燃内心阅读的渴求。此时,我们开始规划“文化梦、科技梦、海洋梦、黄河梦、励志梦”五大主题研学线路,每条线路都配套“前置阅读、实地探访、深度研读”三阶课程。
这种“行走的阅读”催生了创新的“阅读+”课程模式——从单科到跨界:共读《徐霞客游记》,在语文课上分析其《游天台山日记》的文学特色与地理观察;在地理课上指导学生动手绘制相应的地形图;课后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家乡紫荆山的分析,实现从文本到实践的跨越。
研学归来,阅读课程随之生长。我们构建出“基础阅读、项目阅读、跨域阅读”的阶梯体系。该体系以大单元基础阅读促进知识整合,依托齐文化资源创设真实项目阅读场景,通过剧本创演、剪纸创作等形式深化阅读体验,最终在跨域阅读中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推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
阅读破域,万卷书铺就跨时空的星轨
这源于一次课堂上的提问。一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能去看看黄河吗?”“黄河梦”研学由此启程。在济南市泺口的黄河边,学生对“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了真切体会。10年间,“五梦齐鲁”的脉络日渐明晰:在孔庙,手中的《论语》变得立体;在刘公岛,书里的海战历史变得沉重;在科技馆,《量子宇宙》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阅读与行走,就这样共同编织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线下研学之外,故宫“云游”项目给了我们启发。为何不把全球顶尖博物馆变成乡村孩子的“第二课堂”?我们开发了“8+3”数字研学课程:国内链含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八大主题;国际轴包括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
云端研学配套“三阶阅读”。如,预读:教师精选《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建筑的故事》片段;共读:AR导览时同步打开电子书,点击展品即跳转到相关段落;延读:用思维导图对比中西建筑异同,撰写《如果我是策展人》提案。
现实疆域终有边界,但数字阅读推开了更辽阔的窗。依托“8+3”数字博物馆矩阵,学生通过VR走进故宫的太和殿,指尖轻触便能拆解斗拱结构;在卢浮宫的虚拟展厅,达·芬奇手稿的笔触纤毫毕现。
世界,由此触手可及。
文脉相生,书页化作大地的星光
去年校庆,学生小轩根据《稷下学宫》创作了一幅主题剪纸。竹简化作镂空的纹样,诸子百家的衣袂翩飞。这幅作品最终悬挂在学校“悦读长廊”里,与无数书评、研学手记共同织就一条璀璨星河。
孙树英老师的剪纸课已开设30年。如今,它超越手艺范畴,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载体。3年前,我们创设“指尖上的经典”课程,将剪纸与研学、阅读深度融合:学生访管仲纪念馆后刻出“管仲治齐”,读《水浒传》后剪出“武松打虎”作品……阅读所得在指尖绽放。
这种“阅、剪、展”的立体阅读模式催生了独特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记录剪纸与阅读对应的学习单;作品集评价:每年汇编《经典剪影集》;展示性评价:在校园“剪纸博物馆”里举办年度展览。
2022届毕业生将运动会的青春活力与齐鲁文化深厚底蕴融合,耗时两个月创作了12米镂空剪纸《齐韵跃动》。该作品在山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展出,以剪纸艺术呈现了体育精神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孙树英老师动情地说:“每一刀都不只是技巧,是孩子们把精神刻进了纸里,让千年齐风为他们而呼啸。”
这所乡村学校从获评省书香校园到相关负责人在教育部美育工作会议上发言、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每步攀登都是书页与足迹交织的成果。学子们在研学中读懂乡土,在阅读里望见星河。
走在鼎足山间,书声与松涛和鸣。书架上的《海底两万里》曾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海洋馆,而研学带回的贝壳又让他们翻开《海洋生物》。这互哺的循环正是乡村教育最蓬勃的心跳。
脚步丈量山河,书页铺展星图。
一捧乡土化万卷,推窗已见银河倾。
(作者单位系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