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要注重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审美鉴赏能力是学生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具体化、直观化体现。只有在审美鉴赏的指引下,学生才会掌握事物的审美属性,最终感知美,进而创造美的事物。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各科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童话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凭借。在童话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习惯于“用教材教教材”,将故事情节进行分解、剖析后得出道理。这种在教师指引下侧重理性分析,忽视情感唤醒的学习活动感知单一,不仅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知停留在表面,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深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自然就无从谈起。因而,在童话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童话属性,从不同角度考量,进行个性化设计,采取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保障。
入境随想,启动多维想象。幻想是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它是以儿童意志为主,展现儿童内心世界的想象形式。其思想内核接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真正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童话的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入境随想,感知童话内容,使他们启动多维想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展示教材中出现的两幅插图,让学生在观看中对童话内容有初步了解和感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但单纯依靠观看插图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想真正深入故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插图中的某个点为切入视角,发挥想象力,丰盈故事内容。相对于单纯的两幅插图,教师可以从文本体裁和内容出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借助语言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此举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认知也顺利启动,学生补充后的童话更加充实、具体。
语言鉴赏,形塑个性认知。童话在语言上有简洁、通俗、富有童趣等特点。小学生语言鉴赏基础薄弱,往往因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陷入混沌状态。基于此,教师要从语言属性出发,设置语言鉴赏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感知、理解中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为其个性化认知生成奠定基础。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鉴赏方法指引,可以是对某个词语内涵和外延的了解,也可以是对某句话的深度剖析。如此,以语言鉴赏为思维启发点设计学习路线,启迪学生智慧,能够让他们在多元化体验中丰富学习感知,逐渐触碰到语言的核心,为审美鉴赏能力的生成扫除障碍。教学《那一定会很好》时,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童话,感知文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勾画、标注。教师仔细观看,发现学生对这篇童话的语言情有独钟。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文本语言生动形象,给人印象深刻。童话中哪句话最能触动你的心?”学生快速行动起来,进行细致剖析,“钻”“站”“吱吱嘎嘎”等词语呈现出来。经过分析解读,学生在某个词的带动下很快进入文本中心,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也上升到崭新层级。
对话互动,历练思维品质。在童话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学生单纯的学习探索,教学活动很容易陷入传统学习模式的窠臼中。小学生对话题的敏感度较高,教师需结合教学现实进行精准设计,及时展示话题,开展广泛的互动对话,采取话题辩论、师生对话、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互动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认知升级。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一栋老屋,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屋。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很快就将老屋的特征表述了出来,他们对老屋的第一印象就这样生成了。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老屋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旧不堪。面对这样的老屋,你认为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生生之间展开讨论。学生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无论观点是什么,他们都要找出合适的理由。在对话互动中,课堂氛围浓厚,学生的个性认知得到凸显,思维维度得到深度拓展。话题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思考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显著提升。
演绎活动,追求审美情趣。审美鉴赏能力需要在实践训练中逐渐生成。演绎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升综合能力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在对童话展开演绎时,教师需要从团队组成、角色分工、形式选择、评价等环节着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启迪,确保演绎活动顺利推进。《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童话情节完整,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非常适合设置课堂演绎活动。教师首先让学生组建演绎团队。接着,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和表演需要进行角色分工。每个“演员”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创新设计。教师退居“二线”,为学生出谋划策,放手让学生自由组织、设计。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课堂演绎异彩纷呈。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让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得以快速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