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童话教学要注重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借力赋能,奏响育人交响乐 物理教学需要学科融合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窍门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声 音】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窍门

□ 贾丽燕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有的教师将阅读简化为考点提炼,把鲜活的名著肢解为知识点集合;另一方面,数字媒介的冲击让学生更倾向于快餐式阅读,难以静心品味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机械要求,未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充满魅力的整本书阅读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重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首先,应当确立“阅读即体验”的基本立场,将阅读过程视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生命体验,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其次,要树立“整本书意识”,尊重作品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断章取义式教学。再次,应当倡导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在遵循文本本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最后,需要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不仅关注阅读结果,更要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这些理念的更新,是整本书阅读重获生机的思想基础。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已经探索出富有创意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如,某中学语文教师设计的“角色档案卡”活动颇具特色: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需要选择一位人物,通过梳理其言行、分析其心理、揣摩其命运,制作个性化的角色档案。这一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一名学生为贾探春制作的档案,通过对比其在理家时的表现和远嫁时的无奈,深刻揭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性,展现出出乎教师意料的理解深度。

另一所小学开展的“故事地图”活动同样值得借鉴。在共读《夏洛的网》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农场空间布局可视化,标注重要事件发生的位置,并分析空间变化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这种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图像的方式,特别适合偏重形象思维的小学生。一名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展现出惊人的空间想象力,其绘制的地图不仅准确反映出故事场景,而且创造性地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情感氛围的变化,让教师看到了传统纸笔测试难以发现的潜能。

家校协同也是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某学校开展的“家庭读书会”项目,邀请家长与孩子共读指定书籍,定期进行线上分享。一位父亲在与女儿共读《小王子》后感慨道:“通过孩子的眼睛,我才发现这本书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这样的亲子共读,不仅增进了家庭情感,而且让家长成为孩子阅读道路上的同行者,形成了良好的阅读生态。

学生的反馈最能说明教学改革的成效。“以前,我觉得《水浒传》就是打打杀杀;通过老师的引导,我才发现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的选择背后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映照。”一名初二学生在读完《水浒传》后这样写道。这种从表面情节到深层思考的转变,正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体现。另一名小学生则在日记中记录:“我们班排练了《草房子》话剧,我演桑桑。当穿上爸爸的棉袄在台上‘发疟疾’时,我真的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痛苦。”这种通过表演获得的共情体验,远比简单的阅读理解题更能打动心灵。

家长的观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孩子读完《昆虫记》后,开始蹲下来观察蚂蚁,还做了详细的记录。这种由阅读引发的探究精神让我感到惊喜。”一位母亲的这番话,揭示了优秀读物对儿童好奇心的激发作用。另一位家长感慨道:“共读《傅雷家书》后,孩子开始主动与我们讨论人生理想。这种代际沟通是以往少有的!”经典作品成为亲子对话的媒介,其教育意义超越了语文学习本身。

所以,学校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应当定期更新藏书,并设立舒适的阅读区;可以举办“校园阅读节”,通过开展“作家进校园”“读书沙龙”等活动营造阅读氛围;还应当给予教师充分的教研时间,支持他们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特别重要的是,校长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师生阅读的榜样。

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阅读积累,只有教师真正热爱阅读,才能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阅读教学策略,如文本细读、主题研讨、创意写作等方法。教研组应当定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分享成功经验,解决实践困惑。

家长应当成为孩子阅读的支持者。可以为孩子建立家庭图书角,定期带孩子逛书店选书;每天安排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避免将阅读功利化,不要强迫孩子写读后感或做测试题。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阅读是一种值得终身保持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当学生沉浸在《平凡的世界》中为孙少安的奋斗而感动,在《活着》中体会生命的坚韧,在《瓦尔登湖》中感受自然的宁静时,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世界的成长。

整本书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培养终身读者。当学生离开校园后,依然能主动选择好书,享受阅读,这才是教育的成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整本书阅读如同一叶扁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引领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抵达精神的彼岸。当教师用智慧的方法开启这趟旅程时,经典作品便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亲密伙伴。这样的阅读,必定趣味无穷。

(作者单位系商河弘德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