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童话教学要注重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借力赋能,奏响育人交响乐 物理教学需要学科融合 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窍门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灼 见】

物理教学需要学科融合

□ 苏君 刘法军

学科融合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聚焦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生成。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单一的展现,而要在物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基于学科融合视角,引入多学科内容、资源与形式,提升物理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让多彩教学、高效课堂自然呈现。

一是借学科融合创多重情境。情境的创设和运用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适宜的场景中,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得到调动,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求自然是强烈的,他们能快速投入文本学习中。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和一般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需要更高层次的思维进行解读分析。学生思维认知的启动不是单向的,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尤其是学习情境的指引。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兴趣是可以迁移的。如果新的事物和内容与原有兴趣之间存在共通点,学生的兴趣就会迁移。因此,教师不妨借助“他山之石”,将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巧妙融合,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展示功能,对接学生的兴趣点,以不同形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物理知识上。教学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教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借助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不同的运动形式,让学生明晰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视频中展现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进入感知思考状态。接着,教师提供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是否有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经历。在交流探讨中,学生的已有认知被唤醒,对学习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思维引擎得以启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从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出发,以多媒体课件切入,切实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其独特的形、声、景,化静为动,创设物理学习情境,激活课堂,不仅能将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知思维,而且能够与后续的知识学习形成照应,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举措。

二是借学科融合渗透、整合知识。知识内容的输出是课堂的重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多学科学习内容的支撑,教学便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抽象难懂是物理学科的学科特性,如果单纯讲述学习内容,学生不仅会感到无趣、乏味,而且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其实,知识本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任何学科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多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智慧型教师会深挖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将多学科内容与资源引入物理学科中,以灵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展现出来。此举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奠定坚实基础。教学《摩擦力》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松弛的。但是,高中阶段对摩擦力的学习需要更深入,不仅要求学生对摩擦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基本了解,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明晰影响静摩擦力的因素。掌握了这些,教学才算成功的。为帮助学生深入其中,教师让课堂成为一个故事表演秀场,教师化身“故事达人”,以故事讲述的方式让机械的文本内容变得形象、立体。妙趣横生的物理教学带给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学生以“摩擦力”的角色进入文本中,讲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欲求,使其对摩擦力涉及内容有了鲜明认知,实现了物理教学的优化与强化。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入故事、诗歌、角色扮演等内容与形式,积极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以生动具体的讲解带给学生直观感知,能促使他们对知识有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借学科融合促实践、思维进阶。作为一门实践学科,物理教学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精进,促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跨越式发展。传统单一的物理训练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触动,但要想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还需要进行融通设计,在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实践训练活动中,多元融合不同学科信息,共同助力物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教学《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教师通过猜想假设、实践验证、总结归纳等方式进行分析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结束后,为将知识转化为多重能力,教师及时投放实践训练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培养能力素养。教师布置开放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训练的过程中,以画图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如此,教师以学科属性为突破点,结合具体知识点,将物理训练与美术学科相互融通,促使学生投入深度思考中。在思维的发散与拓展中,教学成果得以顺利转化,教与学形成合力。相对于传统完成一张张试卷,绘画具有色彩丰富、艳丽、线条明晰等特点,与抽象的物理学科形成互补。这种将知识与绘画相结合,展现学科的独特魅力的活动方式,毋庸置疑会让学生更感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探索阶段的学科融合并不是以其他学科内容代替物理训练,而是依然要以物理知识为核心,在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训练中,让学生逐渐掌握并内化学科知识,思维上升到崭新层级。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北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