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
我坚信一句教育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于是,我费尽心思帮学生设计自己,甚至有时还越俎代庖,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成长。我乐此不疲地在“每一张白纸”上涂鸦,却越来越困惑,因为很多学生并不领我的情,有的还表现出明显的厌倦情绪,上课也没有兴趣。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是投之以桃,难得其李。如何改变对待他们的方式,真正改变他们,成了让我夜不能寐的问题。
我站在讲台上凝神看着班里的每一名学生,反思自己的做法,不禁心里一颤:他们哪里是一张任我涂鸦的白纸?他们分明是一粒粒饱满的等待萌发的种子!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提供生长的土壤,给他们阳光、水分、肥料等,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成才、成功,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不给学生“贴标签”。我曾经非常看重学生的既有成绩,并以此为依据给他们排队,认为有的优秀无比,有的无可救药;有的省心省力,有的费心劳神……这样就把有些学生边缘化了。其实,这样做也是教师不负责的表现。细细想来,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肯定和表扬,如果教师轻易判定哪个学生没出息,你的如匕首般的结论会深深刺伤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也许会自暴自弃。所以,我们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和学生谈话时要慎言、用心。
不拿学生作比较。每名学生都不同,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尺,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他学习成绩差,教师要帮助他寻找原因,让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当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真心呵护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成功。
不忽视学困生。教学中绝对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困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困生,想方设法改变他们,哪怕只是一句赞扬的话、一次真诚的帮助。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永远不对学困生失望,他们就能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只要有合适的环境,每一粒种子都能够萌芽。童话《长袜子皮皮》中那个桀骜不驯的小女孩皮皮,正是因为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话不畏惧,才有了她的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有畏惧、孤独和被抛弃的感觉,不然,他们头脑中创造的萌芽可能会被扼杀。要让学困生感到:他在课堂上的思考是有价值的,他的见解是值得尊重的,他的发言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一粒充满活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