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我在济南市行知小学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所接触到的学生大多存在着习惯上的问题,如写作业拖拉、做题时不认真审题、漏写或忘写作业、写完作业后不做检查等。这些学生都是很聪明的,只是因为习惯不好而成了“问题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其改良学习习惯。
小学生善于从模仿中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宠惯了,个性大多比较倔强。因此,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强硬的“管”上,而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以及学校班级等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来说服他们,比如谈心、“约法三章”、在学生中开展比赛等,让他们自觉遵守规则。学生一旦有了自觉性,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在学校里处处培养学生的习惯以外,班主任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时刻提醒、督促学生,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就要内外兼修:内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外树师表形象。
上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解读教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还要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必须由教师教的,即教学的强化点、点拨点、拓展点等。在课堂上,总会有个别学生给老师出难题。这时,教师要讲究策略,头脑保持清醒、理智,尽量使“热效应”变为“冷处理”。遇到学生犯错误,教师要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多给学生一些理解。这样做,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愿学、乐学。
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想让学生更优秀,就必须不断提升其注意力。除了用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它成为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有效补充及辅助。当个别学生的言行影响课堂纪律时,教师如果当众批评,势必会打断教学节奏。此时,可以递一个责备的眼神,让其收敛。对于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教师用赞叹、嘉许的目光并且配以微笑的脸庞,可以使其信心百倍。还可以在一堂课中适时插入微课。这样做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我们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以适时有效的评价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