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让“内求”成为主动发展的突破口 巧用主题班会化解管理难题 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弘扬长征精神 帮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 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愿鲜花和小草共享阳光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一得录】

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 李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美丽的数学世界呢?

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导入:“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们敢挑战吗?”接着出示如下的题目:3+3+37+7+7+79+9+9+……+9409)。在多数学生正在一个一个地相加时,教师却说出了得数,学生们都惊呆了。这时,教师说:“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因为老师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这种运算方法叫乘法。你们想学吗?”这句话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兴趣。

数学学习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易使人疲劳厌倦。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交替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学生在课堂上维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数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教师选择了一个答案不唯一的灵活问题情境——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学生们看到这个画面以后,进行了认真的观察、饶有兴趣的讨论,有了多种结果: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外,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化为生动的数学语言、动画演示等媒体形象;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让学生喜欢你上的每节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其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出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7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共有多少个同学?让学生解答。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7+8=15。”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可以让学生到教室过道里站一站,数一数;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或黑板上画一画、数一数。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很容易发现,答案不是15个,而是16个。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忘了数小华!”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情境编题、列式解题,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作者单位:枣庄市山亭区实验小学)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