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由斯霞的开会原则谈学生的生命健康 欣赏评述下的审美教学 欣赏评述下的审美教学 品质课堂促进 师生共同发展 优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4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4
【教学一策】

名著梳理课教学策略探究

□ 威海市城里中学 曲艳妮

叶圣陶曾说过:“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因而,教师自身的阅读是基础的基础。此时的再读名著,要求教师结合名著阅读考查点,把握名著的关键点,找准最佳着力点——一条线或一个词,并借此突破,牵一线或一词而串引整部名著,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我在教授《鲁滨孙漂流记》名著梳理课时,以对鲁滨孙的评价“硬汉子”一词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并很容易就归纳出鲁滨孙的硬汉子本色体现在他的性格和冒险之旅两方面。在具体梳理完冒险与性格特点之后,我用一系列问题,如鲁滨孙身上还有剥削、掠夺的本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什么,使探究争鸣由浅入深,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文本深处,引向对名著真正价值的思考和追问。最终,教师的研读带动并推动了学生的阅读。这样的名著梳理课,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名著的基本内容,而且把阅读辐射到了学生丰富的课后阅读生活中,指向了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教师是点燃学生阅读之火的先导者,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名著要沉下来、读进去,为解疑而研读,让阅读回归实践。

名著梳理课是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对名著知识进行的一个梳理、优化与提升。为了让梳理课上得有实效,学生有提升,需要在梳理课之前设置导学案,以导学案帮助学生重读名著。导学案目标要明确,安排序列化,指导方法多样化,助读趣味化,并且要保证有足够的阅读时间。由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情节简单、结构清晰,结合文体特点,我紧紧抓住梳理情节、理解人物、感悟精神三方面内容设置导学案,要求学生在周末时间边读边完成导学案。不同类型的名著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据此,教师可以整合必读名著,按照文体梳理名著。对于故事性强的小说可抓住情节和人物梳理,对于那些篇幅较长、人物众多的小说可以用列人物关系表的方法快速理清人物关系,用思维导图形式、抓关键词方式勾连前后故事情节,并读懂人物。对于散文如《朝花夕拾》等可遵循时间线索,把脉作者情感变化,边阅读边思考,让阅读妙趣横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名著,共享交流,是名著梳理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一种快乐的分享,更是一种思想碰撞与传递。课堂上,预留充足的时间,开展多元交流活动,学生相互合作、探究、交流,查缺补漏、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与思维容量。《鲁滨孙漂流记》梳理课上,围绕鲁滨孙的漂流之旅,还学生话语权。第一个环节用接龙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完善整个漂流路线及其遭遇,并对整部小说的骨架做整体概述;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毛遂自荐做小老师,对照地图带领其他同学梳理鲁滨孙的漂流之旅;第三个环节则采用抢答的方式回顾相关内容。通过上面三个教学环节,在我的穿针引线中,学生感受到细读名著的重要性,使“阅”读变成“悦”读。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