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把握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活动环境的改变,有的孩子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常常产生紧张、焦虑 、孤僻、厌学及攻击性行为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孩子在入学前忽视了在入学态度、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入学障碍。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在小学愉快学习,自信地面对小学生活呢?
一、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
有的幼儿园是不放暑假的。每到暑假,教师应及时告诉幼儿“你们快要做小学生了”,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开展各项活动,以促使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例如:带幼儿去参观小学的校园,观看小学生的升旗仪式、上课,和小学生谈话,和小学生一起搞联欢等。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通过以上活动,幼儿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在思想情感上做好入学准备。
二、改变作息时间
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入园时间很轻松,从7点10分到8点半,而小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入校,入校时间很紧张。幼儿一入园便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如游戏、唱歌、律动、看书、讲故事等,而小学生一入校便是紧张的早读。幼儿园大班一次教育活动是30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作息时间的差异必然造成孩子的不适应。因此,到了大班第二学期便要求幼儿8点之前入园,教学活动也从30分钟延长到35分钟直至40分钟,逐渐减少睡眠时间,使幼儿作息时间和小学生接轨。
三、安排好师生初次见面活动
一般来说,幼儿一入小学,在新环境里,初次见到陌生的老师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反应。师生初次见面,教师要特别注意气氛的掌握,言谈举止要亲切随和,慈爱又严肃庄重。这样既能消除幼儿的恐惧感,又能保持课堂规范有序。通过和幼儿谈话以及幼儿的自我介绍,了解幼儿的基本信息。然后做游戏、唱歌、讲故事,而不是马上上课。这样可以使幼儿迅速融入新集体,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消除交流障碍。
四、开展入学思想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小学里,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幼儿入学前,教师应讲解小学生课堂规范、《泰山区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七字歌”》、《中小学生守则》等。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并对他们进行纪律意识的强化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学会自律、学会收敛习性,要做懂礼貌的小学生。
五、重视家长工作
幼儿园期间,教师像妈妈一样为孩子穿衣、脱衣、系鞋带、梳头,孩子上厕所,教师要跟着提裤子、扣扣子。幼儿进入小学后,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学生独立完成,比如上厕所,教师不再跟着,学生要自己提裤子、拉拉链,还得准备下一节的学习用品等。如果这些日常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一入学,孩子手忙脚乱,造成孩子和家长的诸多不适应。所以,在幼儿园后期和孩子入小学前,教师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让家长在家里训练孩子整理玩具、衣服、书桌、书包等,还要训练孩子限时做完某件事情。家长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地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