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如何“管”出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文化建设应避免 “形式大于内容” 补齐教师队伍中的“短板” 一堵墙,两种思路 让每一位教师感到自己的重要 校长要善于放心和放手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新 视角】

学校文化建设应避免 “形式大于内容”

□ 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张学炬

学校文化展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对师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农村学校的文化大多都是“死”的文化,或者说根本没有文化,难以发挥育人之效。

所谓“死”的文化,是指学校的文化设计、文化建设缺乏人文气息,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包装,带有更多的广告色彩。这种文化内容与学校的校训、文化传承格格不入。尽管它表面上很美,但难以与学校教育的价值目标相融,更无法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自然也难以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学校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功利化的办学理念作祟。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上追求的只是表面效果,注重的只是外在形象,是给外人看的,是应付各级各类检查用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因而没有给它一个合理的定位,以致出现了偏差。

其次,是对学校文化理解不到位。因而,发生文化建设简单机械、缺乏内涵与品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学校文化建设并非图画和文字材料的堆积、拼凑、组合,而是必须有承载形式,有精神内涵。学校文化是有生命、有品格、有个性的,因而在设计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时候,校长要从育人的高度出发,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进行整体考虑和设计,赋予其灵性和活力,而不能只做一些“涂脂抹粉”的简单工作。然而,时下很多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多都是“即兴之作”。其中,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需要,有的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别人的风格。

再次,是缺少师生的参与。文化建设不只是校长自己的事情,也不是依靠少数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来实现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校长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学校的文化内涵,接受学校文化的浸染。

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抓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着手,多一些文化因子,少一些商业气息;多一些内涵,少一些形式;多一些价值引领,少一些热热闹闹。这样的文化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会引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师生才会自觉接受文化的浸染。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会有生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