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让课堂突破学科的边界 圆桌话题 格言画读 教育的价值在于以合适的方式引人向上向善 教师定位决定课堂质量 英雄,青少年心中的人生航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教师定位决定课堂质量

□ 布汝奎

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以及评课,大都考虑的是:这节课怎么备,怎么关注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上怎么讲,怎么让学生接受;看讲课的老师怎么处理知识点,怎么达成教学目标。其实,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比如:学生需要怎么备课?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多少?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不应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到实处。教师的定位、角色都要转换,并且在转换中让课堂“提档升级”,实现课堂的高质量。

备课要“做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自己看作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分析学情,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考的因素。这样一来,教师就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就能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平等地与学生相处,达到“亦师亦友”的非凡境界。

上课要“引学生”。优秀的课堂必须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二者分工协作、教学相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梳理,教师指导、组织、帮助、管理、评价。课堂成为教师引导的地方、学生学习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和代替。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离不开教师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被欣赏、被尊重的需求。教师的责任不是给予,而是引导。要想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不能只有一桶水,而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到泉水,如何打井,如何取水;要使学生感到光明,教师就不能成为自我燃烧的蜡烛,而应该让学生成为萤火虫,靠自己发出的光照亮自己。

听课要“看学生”。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因而在听课前不会有充分的准备,在听课过程中往往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课显然无法起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好教师会让学生的眼里有光。”在听课时,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二者兼顾。一方面,看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另一方面,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在听课时的情绪,看学生的学习习惯。

评课要“问学生”。评课除了常规的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材环节处理、学法指导方式以外,还要分析教学效果。效果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学生身上。评价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不能以教师的表现为标准,而要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要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要评价师生在课堂上是否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要评价教师是否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