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文化自信: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这样的毕业典礼缺少了教育情怀 网络时代,“读屏”莫如读书  如此“名师” 格言话读 别辜负了校园美景 我的“书院”与“学堂”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新闻热评】

这样的毕业典礼缺少了教育情怀

□ 许艳丽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挥泪写下一篇文章,题目是《对不起,我不是那10%》。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10%的‘优秀毕业生’才能去天佑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必须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必须坐在另一间教室里观看直播。”此文引发广泛关注。后来,北京交通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回应:“今年,原定方案主要综合考虑时间、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但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还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学校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2018年毕业典礼调整为6月24日上午在主校区西操场举行,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据6月19日《中国之声》报道)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毕业典礼是一节最重要的“离校课程”,学校应当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然而,北京交通大学关于毕业典礼的安排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所有的学生都是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却被学校硬生生地以“优秀不优秀”为标准划分了界线,给予不同的待遇。这难道不是与“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吗?这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归属意识,让他们对母校产生依恋与不舍之情呢?

“优秀”的标准是多维的。如果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就会有不同的“优秀学生”。在大学里,有的学生善于学习,有的学生善于创造,有的学生善于交流,有的学生善于运动。他们优秀不优秀,我们很难说清。高校简单地用学业成绩或专业水平来衡量学生优秀不优秀,真的客观公正吗?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能成为精英人物吗?

其实,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不管是未来的精英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学校的骄傲。

我们要尊重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母校殷切的期待,感受到母校的特别关注。这是教育的合理取向。大学校园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应当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专业知识,而且要教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果大学连尊重每一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无法做到,又如何让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地与他人相处呢?将大学生以“优秀不优秀”为标准划分等次,充满着无限的功利与势利,缺失的恰恰是教育者应有的情怀。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北京交通大学及时回应,迅速调整了不恰当的活动方案,将教育的视角对准了全体学生。这虽然有点被动与滞后,但是其改错的勇气仍然值得点赞。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