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谱新篇 东营:创造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滨州:追赶超越写华章 日照:把答卷写在人民的心上 莱芜:谱写教育新篇章 济宁:每个历史节点都耸立起一座教育丰碑 聊城:迎来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第3版:山东教育谱新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山东教育谱新篇
03

莱芜:谱写教育新篇章

□ 本报记者 胡安迎

伴随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莱芜教育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育要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历届莱芜市委、市政府都抓住机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84年,全市完成“两改”任务,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1986年,投资3000万元,实现了校舍、院墙、校门、厕所、操场、课桌凳“六配套”,被评为全省校改先进单位。进入新世纪,莱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步伐进一步加快。2003年以来,全市学校建设累计投入35亿多元。市委、市政府先后将校安工程、“校车村村通”工程、大班额消控工程、小学生饮用奶计划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此外,还实施了农村校舍标准化、“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等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莱城区、钢城区先后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

莱芜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来抓,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年5月,国家教委在莱芜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会议,推广了莱芜经验。在落实教师地位和待遇方面,1993年,莱芜在全省率先落实了教师套改工资。教师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93年在城区黄金地段建成3.5万平方米的教师村,360位教师举家迁入水、电、暖、煤气配套的教师新村。1994年,为全省教师住房建设经验交流会提供了现场。1996年,将民办教师一次性转招为公办教师。进入新世纪以来,莱芜在原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基础上,逐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促进了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学历教师比例不断提高。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补充教师1200人,其中近70%安置到农村教学一线。

莱芜教育素有善于改革创新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四制”改革,有效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200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两为主”(教师管理以区为主,工资发放以区为主)。近年来,莱芜建立健全了规范办学、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及基础教育阶段入学、考试、评价等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了全市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