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看沧桑巨变 忆往昔 感今朝 粉笔说 母亲的灯 交通工具的变迁 自行车、摩托车和电动车

第7版:看沧桑巨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看沧桑巨变
07

交通工具的变迁

□ 宋新明

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上世纪70 年代末,刚恢复高考不久,我和同村的3个同学一起考上了公社教育组举办的重点班,到离家12公里的诸城市皇华公社驻地上初中三年级。那时,我们全凭两条腿走路,从家到学校,一个来回大约需要3个小时。学校每星期只准我们回家一次。每个星期一的早上5点多,天还没亮,我们就必须上路,否则就会迟到、误课。每次走到半路上,我们总能听到沿途村庄的大喇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那个时候,农村有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家已经有了自行车,学校里有两三个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我们虽很羡慕那些有自行车的同学,但也自嘲地把自己的两条腿称作“11号”。每次开动“11号”,虽有点累,却很开心。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日子日渐好起来,自行车随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那时,人们最喜欢的是青岛产的大金鹿牌自行车。后来,上海产的凤凰牌和永久牌自行车也开始流行。有些人买了自行车后,还不舍得骑;别人想借走骑一下,他们却不肯借。我们这里的人曾经用一句玩笑话形容个别人对车子的珍爱,那就是“宁借老婆,不借车子”。就连姑娘找对象都要求男方必须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三大件”。

没过几年,自行车就普及了。到了麦收后锄地的时候,小伙子戴着太阳帽,姑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骑着自行车到地里锄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1985年,我有幸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为了上下班方便,我便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到离家十几公里的学校去教书。

到了90年代,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电影里看到的摩托车进入普通百姓家。摩托车比自行车速度快很多,无论上下班、出门办事还是下地干活,油门一踩,就能一溜烟似的飞驰而去。我也买了一辆摩托车。

到了21世纪,村里很多人家买了农用运输车。他们除了用车拉庄稼、搞运输,逢年过节还拉着家人走亲戚。人坐在车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轿车也进入了普通百姓家。

2010年,我拿出自己的一点积蓄,又向亲友借了一些钱,买了一辆小轿车。开着小轿车上下班,比骑摩托车舒服多了。以前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特别是冬天,再也不会感到寒风刺骨了。节假日,拉着全家人走亲戚,既方便又风光。

现在出远门,交通更便捷了。今年,女儿考上了大学。我送她去火车站时乘坐的出租车是她用手机约来的,火车票也是她从网上买的。人们出远门再也不用到车站排队买票了,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办好。“互联网+交通”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出行要求。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

(作者单位:诸城市皇华镇中心学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