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 校园足球分层教学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多学科整合的策略 由教师论文抄袭严重引发的思考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由教师论文抄袭严重引发的思考

□ 阳光

2018年,媒体接连曝光了多起论文造假事件,涉及500多所高校;某学院博士研究生、知名艺人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被曝抄袭率达40%。论文抄袭造假乱象层出不穷。

据了解,近年来,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及报刊征稿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承担着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本应以诚信、务实的形象面对纯真的莘莘学子,却沦为论文造假大军中的一员,实在是教育的悲哀。结合媒体频频曝光的论文造假现象,笔者不禁想问:论文抄袭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抄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下面,笔者从一名一线普通教师的切身感受入手,尝试着分析中小学教师论文抄袭的原因。

一、教研活动缺少实效,教师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

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既不重结果,也不重过程。有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泛泛而谈,走过场,水过地皮湿,没有实效;有时,领导讲话,个别教师发言,真正的互动交流、深入研讨少。还有的仅止于看一看录像课、听一听名师讲座,缺乏更深一步的反思、研讨和实践应用。

教研专题的制定不够科学。有些只是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常规工作或应付上级的检查。每周或间周一次的研究课题,一次一个专题,随机性太强,不成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的虽然一个学期围绕一个或两个专题进行,但研究的问题空洞,实用性、针对性不强,不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最真实的问题,不能聚焦教育教学中急需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不浓,心中缺乏问题意识。有些教师平时不思考、不关注、不总结,一旦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脑中空空,只好实行“拿来主义”。

网络培训流于形式,教师研究能力得不到切实的锻炼、提升。据教师们反映,当前教学培训的网络课程水平有所下降,有的甚至极为一般,课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教师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更有部分学校,为了便于管理,硬性要求教师们提前完成假期中的研修任务。这就使本该用心打磨的研修学习变成了急功近利的“挣学分”,达不到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其教研水平的目的,也造成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教研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教师的教研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个人发展无规划,教师缺少撰写论文的内在动力

目前,很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对教师业务成长缺少长远规划。学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规划往往是纸上条文,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没有切实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教师学习、专业成长缺少必要的保障和引领。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制定的“成长计划”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发自内心的成长需求。绝大多数教师满足于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对个人专业发展没有明确目标。教育教学成为“规定动作”,教师平时不愿思考,懒于动笔。这样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师职业倦怠感强,缺少自我成长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师真正能静心学习、搞研究的少

主要原因有三:

1.没有时间。当前,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种非教学检查、活动多,与教学无关的各种会议多,要求学生参与展示、教师又必须跟进突击训练的各种形式性活动太多。

2.压力太大。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

育,取消对学生、教师的成绩排名,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各种隐性、显性的排名依然大行其道。来自学校、家长、社会、个人生活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压力,让教师更愿意研究试题、批改试卷,做一些能迅速提高分数的工作。社会和家长的不理解使教师形象被“妖魔化”,教师成为“高危职业”,严重伤害了广大教师的感情,削弱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

3.学校学习风气不浓。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群体学习、研究氛围不浓厚。从领导到普通教师,爱读书的少,乐于思考的少,勤于动笔的更少。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进步了,学生才能进步,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有持续不断发展的最强动力。怎样给教师们营造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环境,引领广大教师乐于学习、乐于教研、乐于写作呢?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实为教师减负,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注于教学,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

国家对教师负担过重已经有了认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今年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把教师从各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中解放出来。并且强调,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教育部的愿望、政策是好的,关键看基层如何落实。教师的时间、精力得到了保障,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可能保质保量。

二、倡导教师深度阅读,提升文化修养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鼓励、指导教师读书学习,直至激发、培养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帮助教师制定阅读计划,列出必读书目,提倡写读书笔记;举行多种形式的读书展示、读书征文活动;学校可拿出部分培训资金给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或必读书籍;每天或每周保障教师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养成阅读习惯。教师通过阅读有了丰厚的积淀,撰写论文才能得心应手。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

1.教研课题要真实。所谓“真实”,是指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要真正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研究部门、学校领导要俯下身子,带领教师踏踏实实地发现、挖掘基于本校、本班实际情况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课题要小、准、巧,用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2.研究过程要扎实。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螺旋上升的过程。课题制定后,要经常性地实践、观察、记录、总结、改进。这就要求教师把教研当作与课堂教学一样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来做。观察量表的制定、数据的分析、改进措施等,每一步都要科学、扎实、有效。一学期围绕一个或者两个来自于课堂的真实专题,在理论学习、个人课堂实践、名师课堂观摩、专家示范引领的基础上,大家进行反思、探讨,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最后,再进一步实践验证、总结,扎实、系统地体验整个教研过程。

3.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评估,重在激励。教育教学研究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往往学期初紧锣密鼓地制定了研究课题,学期间缺乏跟踪指导,学期末简单地总结一下,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的展示、评估。

教学研究的课题既然来源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其评估方式便可多样化。例如:深入班级,针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其他生动多样的手段,展示、汇报研究成果;学校组织教研论文观摩、学习活动,等等。这样的展示评估,可以作为督促指导穿插在整个学期中,不必累积到学期末。学校或教育教学研究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要认真鉴定,给予充分的指导、肯定和鼓励,激发其继续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学研究始终充满新鲜空气,让教师乐于教研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研的拨款增加了,但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反而减少了。有的学校认为教师外出学习会耽误正常教学,宁愿把专家、名师请到学校来讲课或作报告,也不愿让教师走出去;有些学校只注重打造个别重点培养对象,致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失去培训机会。

把名师专家“请进来”,能够带来新思想;但广大教师“走出去”,接触其他地方的教师,感受专家名师的授课现场,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们沟通、交流,带来的冲击力以及对教育教学思想的洗礼,是蹲在家里闭门造车达不到的。当前,“走出去”被弱化了,不少学校把培训经费用在与某些培训机构的长期合作上,造成培训内容单一、培训质量不高;更有甚者,到了学期末,看到培训经费剩余很多,就搞各种名目的突击培训。好钢没用到刀刃上,令人痛心。

综上所述,治理中小学教师论文抄袭这一乱象,一是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撰写论文能力;二是要严格规范考评机制,建立诚信档案,让潜心研究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让投机取巧的人无捷径可走、无空子可钻,直至因丧失诚信而得到应有的惩罚。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