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高密市:“润心工程”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要教学生“能说会道” 图片新闻 新泰市福田实验学校:以测评改革撬动阅读素养培育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在“破界”中深化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

第6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6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在“破界”中深化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

□ 王小静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近年来积极推进高质量课堂新样态的持续探索,以“学科整合”“场景革命”“角色重塑”为三重支点,创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破界”行动,构建起具有范式意义的素养导向型课堂新生态,为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贡献了“实践样本”。

破学科之界:重构知识联结的底层逻辑

2014年,为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知识割裂”“学用脱节”的“痛点”问题,该校全面开启了聚焦主题的整合式教学改革,初步形成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三种整合方式的主题教学法。2022年,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全面实施,学校将改革重心聚焦于跨学科主题教学深度实践,尝试以主题为核心,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与视角,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键是确立主题。如何确立主题呢?一方面,学校秉持下面四项原则选择主题:基于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聚焦学科,关注学科素养之间的关联点;贴近生活,依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空间;考虑环境,考虑实践资源与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按照收集、筛选、调整、公示四个步骤确立主题。收集,即从同一学科内选择属于同一大概念的知识点,或从不同学科教材中寻找学科之间的共同点,或从生活世界中寻找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联结点;筛选,即初步选出主题,制作成问卷,利用问卷星调查,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调整,即根据内容、兴趣、进度等统筹安排学习主题;公示,即将各年级确定的教学主题向全校师生公布。目前,该校每个年级每学期确立6个主题。

其次,是以主题联结,构建精准教研支持的实施网络。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改革,需要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之匹配。因此,学校围绕精准施教组织开展精准教研,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动力。所谓“精准教研”,主要是针对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不同层面的问题,借助常规性小组教研、联合式跨组教研、共享型主题教研三个活动载体展开,分常规性小组教研、联合式跨组教研、共享型主题教研。

跨学科主题教学如何实施呢?学期初,各年级通过自主申报、教务处统筹,确立“主题统整日”。“统整日”所在的这一周除去4天分学科的课程模式,有1天开展“统整日”主题教学活动,由各学科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带领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了保障“统整日”活动的有效开展,同一主题但不同学科的教师成立教研共同体,按照如下流程交流研讨:明确主题目标、整合内容资源、集体备课、全校教研反馈、二次集体备课、“统整日”示范上课、反复磨课、各班分别上课。

破课堂之界:构建全域融合的学习生态

学校自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以来,教学时空逐渐从“固定课时+封闭空间”向“全域互联+无界生长”演进,实现了突破物理边界并激活跨学科实践场域的空间重构,实现了贯通认知链条并降低跨学科学习门槛的技术赋能,实现了联动多元主体共建跨学科成长生态的资源整合。

空间重构的核心在于“场景赋能学习”。学校打破封闭课堂对学习场景的局限,将学习空间延伸至走廊、校园、社区、公园、超市等场所,将走廊改造为“博物馆长廊”,将超市设为“财商实践基地”,将公园开辟为“生态观测站”,通过真实环境与学科知识的深度交互,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构建“环境即教材”的认知逻辑。

学校借助数字工具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认知负荷,推动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跃迁。五年级学生在调查、探究基础上,利用AI技术为学校设计多功能音乐凳,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科学小组的学生用手机分贝仪测量社区噪声,再将采集的数据导入钉钉智能填表,生成动态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用废纸箱制作出降噪装置模型。四年级学生尝试为东营市的孙子文化园设计“兵小圣”的数字人形象,让“兵小圣”向游客绘声绘色讲述孙子的故事。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技术工具链”与“认知发展链”的双向衔接。

学校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打造“优势+”跨学科育人生态圈。一是学校和黄河文化馆、湿地博物馆等东营市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快乐小馆+”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场地。二是邀请研学主管部门、研学机构参与研学实践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以主题式学习任务为驱动。例如,在东营区法院,学生以“我是小法官”为主题沉浸式体验模拟法庭。三是学校与商隆社区、胜利应急救援中心、胜利油田采油厂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实践机会。

破角色之界:重塑教育关系的共生范式

跨学科主题教学推动形成了多元协同的育人网络,使教育逐渐走向“共生共长”的生命对话。教师实现了转型:从“讲授者”到“课程架构师”。

跨学科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课程统整与资源协调能力,教师需突破传统“传道授业”的单向职能,以学生真实需求为导向,成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者与资源整合者。在“学校门口的交通优化”主题中,教师协调数学(建模分析)、科学(设计天桥)、语文(撰写提案)等多学科任务,引导学生经历从调研到落地的完整探究。在“社区垃圾分类”项目中,教师整合科学(垃圾降解实验)、数学(分类数据统计)、语文(撰写倡议书)等学科,联合东营区垃圾处理站提供实践基地,同时邀请垃圾处理站负责人参与活动评价,使学习成果直接服务于真实生活场景。

跨学科主题教学打破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角色定位,赋予其问题发现与解决的主导权。在“鸟儿来安家”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围绕“为学校、社区和护城河边的鸟儿设计、制作人工鸟巢”这一核心任务,分别确定调查黄河口鸟类(科学)、分析人工鸟巢尺寸承重(数学)、撰写鸟类观察日记(语文)、使用木工工具制作鸟巢(劳动)等子任务,分组合作完成调研、设计、制作、安装全流程,形成“知识整合—实践验证—社会服务”的闭环,进而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生态责任感的共生发展。

胜利实小突破传统的家校关系,将家长定位为“教育合伙人”,以“职业资源库”形式深度融入课程建设。学校系统性开发“家校共育课程包”,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累计邀请120余名身为交警、法官、石油工程师、苇编非遗传承人的家长,组建“家长导师团”。家长从“配合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与资源提供者,家校协同构建“职业体验+学科应用+社会服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推动学校主题式课程满意度提升至99.5%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通过系统性“破界”,将跨学科教学从理念宣言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框架。这种以认知重构为核心、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角色进化为动力的教学新生态,不仅仅重塑了知识传递的路径,更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挑战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者系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