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为学子美 春与清溪长
—— 济南第六十八中学“校园八景”美育特色小记
走进济南第六十八中学,无人不晓“校园八景”,无人不赞“校园八景”。这是学校深耕乡土文化资源,以“回归生活,体用贯通”为美育特色,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审美能力而创设的情境化育人空间。
缘起,筑梦
“八景”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它取精用宏,以笔墨点染乡土,留存人文记忆,成为一地的文化符号和特色标识。“八景”的内涵是基于天人合一,立象尽意的中国美学。一般而言,“八景”既有四字题写,也有文字简言,还有白描记形,是由当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聚合甄选,点评公议而成,多见于地方志,并普及于民间。
“济南八景”最早见于明代刘敕编印的《历乘》一书,其中写有“历下八景”四字。后来印行的《历城县志》绘《历下八景图》,每图以楷书题画名,顺序为“锦屏春晓”“趵突腾空”“鹊华烟雨”“明湖泛舟”“佛山赏菊”“白云雪霁”“汇波晚照”“历下秋风”。今人因“历下”“历城”现皆济南市辖区之名,故习称“济南八景”。
学校紧扣乡土文化主题,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潜心编创“校园八景”课程。该课程全员参与,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基,引领师生溯源穷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课程分别从“什么是八景”“八景的意义”“怎样创设八景”等一步步展开。在课程基本成型后,通过多轮评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领学生在研讨中感受校园之美,激发爱校之情。
美哉,八景
“校园八景”在课程化推动中逐渐清晰、完善,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
一景“风雨砺身”为操场。在这里,师生磨砺身心、锻炼筋骨。他们以“砺”为本,以“风雨”为锤炼之机,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青春誓言。
二景“青春向学”为教室。学校相信“每一颗星星都有闪亮的理由”,为学生搭建“用勤奋追逐梦想,用创新成就未来”的学习空间。
三景“花墙诵诗”为花墙。每到春季,蔷薇满墙,芍药怒放。课余,学生三三两两闲暇漫步,行而诵之,品味花之芳香,书之韵味。
四景“艺海心语”为小路。课余时间,各种兴趣小组在此各展才艺,习字、剪纸、绘扇、彩绘、作画、题诗……当艺术与心灵对话,顿开一片新天地。
五景“诗礼有情”为书院。学校以此为阵地,以校本课程为特色,开展“吟诵经典”“青春礼赞”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之醇美。
六景“文渊听风”为秀园。此处晨昏秀美,四时有景,更有小鸟时时飞来,鸣啾不已。学生常来这里感受片刻休闲,体悟发现之乐。
七景“凌霄生色”为长廊。每到春夏日,长廊上的凌霄一挂如珠、傲然绽放,恰似学生勇于奋进、甘于拼搏的青春热情。
八景“朴影为深”为朴树。拥有40个年轮的朴树根深叶茂、擎天向远,如默言的长者伴学生成长。以朴树为喻,激励学生打牢基础,不断积累知识和力量。
“校园八景”是一次成功的美育实践,得到师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在此绘画、摄影和写作,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年级(5)班学生王意涵在作文里这样描写“凌霄生色”:
5月风起时,诗意长廊成了流动的信箱,千串花穗绽成火红色的交响乐,在夏风里轻轻奏鸣,将校园斑驳的砖墙染成倾泻的水彩画。
午后,总有三两学生抱着书本从廊下走过,凌霄缀在少年雪白的衣领上,像别着会发光的校徽。穿堂风掀起书页,读书的女孩抬起头,眼中倒映着红艳夺目的余弦,瞳孔如相机追逐穿过花帘的光斑,镜头里忽然闯入踮脚看花的少年--他目光追逐凌霄奔放的身影,青春在他肩头热情呼唤。
七年级(5)班学生邹皓宇在作文里对“朴影为深”充满深情:
画朴树时,笔尖总在纸上磕磕绊绊。它的树干从不笔直,弯折处像老人弓着的脊梁,裂开的树皮纹路粗糙如大地的掌纹,我蘸浓墨勾轮廓,淡墨晕染阴影,才发现那些扭曲的疤痕里藏着风暴的轨迹——每道裙皱都是生命的年轮。
最动人的是枝叶的交错,看似杂乱的枝条,细看竟像无数双手臂托举天空,嫩叶蜷在粗枝末端像婴儿攥紧的拳头。用干笔擦出叶片的毛边时忽然觉得朴树像披着铠甲的战士,根系是扎进黑暗的锚,树冠是向光生长的旗。即便没有花瓣点缀,它的绿意也层层叠叠,厚重得像能滴出汁液。
共美,润心
“校园八景”成为校园中最具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甚至嗅觉美感的场所。它们以具体的形态、色彩、光影、空间布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下的八景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动态、沉浸式的审美体验,拓宽了他们的审美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感受力。它们不仅仅是景观存在,更是学校精神文脉的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园八景”诠释了“生活即美育”的文化内涵。它们让静态的景观真正“活”了起来,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其向美而行的鲜活课堂。
(盛建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