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身上有汗、眼中有光、脚下有力” 让暑假成为协同育人的“有为期” 图片新闻 莱州市:创新督学角色 融入学前教育发展浪潮 东阿县:“智慧”食堂守护校园好“食”光 滕州市:“六声教育”构建立德树人美丽图景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  ●教育时评】

让暑假成为协同育人的“有为期”

□ 刘超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家校社共育,护航健康成长”主题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教联体”资源整合与共享,把假期教育“空档期”变成“有为期”。这一部署,回应了社会对暑期教育支持不足、家庭教育指导缺位、社会实践资源分散等现实焦虑,为广大家庭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支持路径。此举不仅仅在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更在理念上重申了家校社三方共育的主体责任,将暑假从学生管理的盲区转变为协同育人的有效时期,值得关注。

在实际教育生态中,暑期往往被视为“学校退出,家庭接棒”的真空期。然而,家庭教育并非天然具备系统性与科学性,许多家长面对假期安排显得无所适从,要么忙于工作疏于管理,要么盲目跟风高价研学,要么陷入校外培训焦虑的泥淖。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误以为假期就是学习放空,导致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生活作息紊乱,心理状态波动。假期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身心健康。假如家校社不能形成有效合力,暑期就容易成为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通知》明确要求,家长学校利用学期末、开学初等关键节点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五老”资源、优秀家长等“身边力量”,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尤其是提出新生入学时家长学校同步发放通知书、家长“双报到”机制等举措,将家长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这种制度设计对家校协同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中的主责角色,避免将教育责任一味推给学校或社会。

在暑期生活引导方面,《通知》强调:“各市要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合理科学适度布置暑期作业,突出社会体验、体育锻炼、劳动习惯养成等。”这一导向摆脱了传统“作业至上”的假期管理思路,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生活体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打着“高收费研学”“境外游学”旗号、实则内容空洞的机构乱象,《通知》中也作出明确预警,提醒家长理性选择、慎重参与。这一风险提醒不仅体现了政策的人文关怀,而且表明教育部门在暑期社会教育资源治理中的主动作为。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积极推广社区暑期托管机制,推出“孩子放假,我上岗”社区品牌,倡导家长、志愿者、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既缓解了部分家庭暑期看护的现实难题,也为社区教育功能的回归与完善创造了契机。例如邹平市“七点伴读”、济南高新区“伙伴+”等经验的推广,展现出社区在暑期教育资源供给中的潜力。这一模式不仅仅关乎暑期托管,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再造。

此外,针对假期学生心理状态与特殊群体教育问题,我省的举措也颇具温度。要求各市继续开展暑期家访,特别关注辍学、高危、单亲、留守等重点群体,坚持“一生一案”,以实际行动防止学生在假期失管、失教。这种持续性的重点关爱,不仅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而且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校园欺凌等现象在新学期的发生。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通知》以暑期为切入口,既抓住了家长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又推动了协同育人机制从理念走向落地。尤其是在家长学校制度完善、暑期社区托管落地、社会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假期不再是孩子们“无人陪伴”的时间空白,而应成为培养劳动习惯、拓宽社会视野、强化亲子互动、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

不过,要想真正让这一协同体系运转顺畅,仍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拿出更多精细化的管理方案。家长学校的课程如何做到体系化与本土化结合?社区托管如何确保师资安全与课程质量?社会资源如何更公平地向农村与困难家庭倾斜?这些都是后续必须面对的实践难题。如果不能将“教联体”建设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社区,协同育人也可能沦为形式主义。

我省此次大力推进的暑期协同育人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如何将这条路走得更实、更深、更广,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社会各方的参与热情。只有真正打通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家校社共育才能在暑期这一特殊时间段焕发出强大的育人效能。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