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满目青山景色殊 人生有味是读书 图片新闻 让AI辅助阅读回归“工具”本质 济宁市兖州区豫州路小学:书韵致远 芳华竞秀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我的读书故事】

人生有味是读书

□ 荆培青

大概是天生的爱好,我从小便喜欢读书。

现在回想,我的阅读兴趣大概是从小时候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些连环画时开始萌芽的。这些图文并茂的连环画,里面那些传奇般的故事和人物,引发了彼时那个懵懂少年的无尽兴趣,让我看到一个新奇、未知的别样世界。此后,我便开始四处搜寻图书看,从而一发而不可收。

20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初中后,文学类书籍开始多了起来。我开始涉猎小说阅读,除了同学间互相借阅,还自己四处淘换。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看过李云德写的反映新中国矿山建设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看过著名作家张扬写的反映留学生丁洁琼归国工作和爱情生活的小说《第二次握手》,以及当时流行的手抄小说等。

初中文化课的学习本来就紧张,我却痴迷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记忆尤深的一次是,在数学课上,我把厚厚的小说放在课桌下偷看。被小说里的精彩情节吸引,我的头越埋越低。时间一长,被正在讲课的老师发现了。他大声叫我的名字,吓得我一哆嗦,书“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说自然也被老师收走了。为此,我还难过了好几天。

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我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能够在阅读的天地里“恣肆驰骋”了。这时候,文学作品和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开始广泛涉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文学史等,身边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都被我读了一遍。除此之外,我还有意识地读了很多政治、经济、地理、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做到了书读“三味”,文不厌多。

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书籍、杂志更新慢,为满足自己的阅读欲望,我也买了很多书、订阅了不少报刊,如《史记》《浮士德》《子夜》《语文报》《中文自修》《萌芽》《读者》等。如今,30多年过去了,那时候的很多书刊还保存到现在,每次搬家时还是舍不得扔。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我当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笔“投资”,更是30年来的精神食粮。

如今,工作的忙忙碌碌、生活的“鸡零狗碎”,丝毫没有减少我对阅读的兴趣。闲暇之时,我总会捧起一卷书来,从书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和书本为友,和作品对话,求人生本质,寻心灵共鸣,丰富自己,充实生活,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开阔眼界,升华思想。

西汉著名文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大概是读书的最大功效。毫无疑问,书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记录了劳动人民的创造,闪耀着大儒哲人的智慧光芒。里面有科学家的探索、地理家的发现、艺术家的灵感、政治家的观点等。它跨越时空、打破东西方文化的藩篱和阻隔,真知灼见在字里行间交汇、碰撞,妙笔生花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每页文字、每个网页,都为我们搭建起迈向新知的进步台阶,让我们站在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真理的天空,突破思维定式和边界,给我们以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这样的“药书”犹如暗夜的星火,点亮我们的心灵,照耀前行的道路,祛除心灵之愚。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30多年的阅读生涯,带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要善于在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到积极、进步、向上的书去读。读屈原的作品,你会感到那上下求索的爱国高尚情操;读陶渊明的诗文,你会觉得“靖节”这个谥号是多么恰如其分;读古华的《芙蓉镇》,你会对人性善恶有更清醒的认知;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你会被祖国河山壮美的景色震撼;读雨果的《悲惨世界》,你会看到人性的光辉与救赎;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会被老渔夫的倔强与乐观折服……在与他们的对话交流中,会不断提升自己、重塑自己。

读书能收获人生最大的精神财富,带给人别有滋味的体验。我将继续执着于我的读书嗜好,让源源活水不断滋养我的心田,永葆活力。愿我们大家都成为喜欢读书的人,搭乘书本的巨轮,从狭隘的港湾驶向人生无限广阔的海洋,走向明亮的远方。

(作者单位系莒县教体局)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