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满目青山景色殊 人生有味是读书 图片新闻 让AI辅助阅读回归“工具”本质 济宁市兖州区豫州路小学:书韵致远 芳华竞秀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者视线】

让AI辅助阅读回归“工具”本质

□ 李红玲 张学炬

今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青少年阅读报告》显示,个性化荐书(66.8%)、梳理阅读大纲(54.3%)是受访青少年认为AI工具给阅读带来的主要便利,但也有约六成受访青少年担心AI工具会让阅读变得碎片化及AI生成的内容不准确等。89.9%的受访青少年认为,在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变得更为重要。

毫无疑问,AI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阅读带来了更大便利。读者可以通过算法快速检索、整理文献资料,更快地搜集信息,并根据阅读习惯获取推荐书单,动态调整知识的呈现形式。此外,作为高效处理文本信息的工具,AI在快速提炼文本重点的同时,还能及时解答读者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实现阅读的“交互”,从而打通阅读中的各种“梗阻”。在此视角看来,AI是读者阅读中的导师和助手,对促进深度阅读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借助AI工具,了解著作的相关信息,可以为阅读夯实地基。这是一种高效系统的阅读准备策略。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学习活动,读者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百胜。AI是了解书籍的“探照灯”和“显微镜”,不但能快速解构著作的宏观框架与微观细节,帮助读者建立“先验认知模型”,而且能在正式阅读时实现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借助AI工具,可以打通阅读中的难点、理解中的惑点。囿于认知所限,中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啃的章节或句段,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做到攻坚克难。鉴于此,我们可以借助AI评估其认知负荷,并推荐辅助读物,或提供相关的知识链接点,协助读者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一点点蚕食,一点点突破。同时,还可以借助AI工具,根据自身需要生成阅读路线图。

借助AI工具,还可以推动阅读不断走深走细走实。如,指令AI分析不同著作版本、译本的差异,建构对论著的全面认知;进行思想实验模拟,对理论著作构建虚拟对话;进行写作反向工程,通过AI拆解著作的写作技巧……

然而,借助AI工具开展阅读也有局限性。AI工具生成的内容完全依赖已有数据的组合,本质上属于“碎片粘贴”,无法像人类一样激发灵感、陶冶性情、完善性格,更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AI在阅读中的价值,如同为建筑工地同时提供“地质勘探报告”和“钢架结构”,并非展示书籍的全部内容。因此,AI只能是阅读的助手,而并非载体。

AI 作为阅读的载体,容易在知识理解上产生偏差。当AI摘要取代原著成为主要信息源时,读者会误把AI的表述逻辑当作原著的逻辑。殊不知,AI摘要也是一种“创作”。只不过,这种“创作”的思想脉络早已脱离作者原有的思维框架,甚至可能与原著的内容大相径庭。读者若以此为视角来阅读著作,可能会走入另一个误区,无法领略原著的精髓。

AI作为阅读的载体,容易导致思维结构异化。AI的简化表述会导致复杂理论被压缩为“标签化的概念”。这种“标签化的概念”会塑造一种虚假的“知识掌握感”。读者误以为记住了几个术语就等于理解了理论的全貌,却未曾意识到,真正的思想往往藏在概念的缝隙处、论证的转折处,甚至作者自我辩难的矛盾里。当AI将理论压缩成“金句”,思想的复杂性便被消解了,剩下的只是便于传播却空洞无物的符号。最终,我们拥有的不是知识,而是一堆可以随意搬运却无法真正运用的理论碎片。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有直面文本的勇气,原汁原味地读、心平气和地品、实实在在地悟。如此才能跨越时空与作者深入交流,叩问生命的本质,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AI是阅读的“加速器”而非“轨道”。就像我们用望远镜可以扩展视野的长度,却无法代替用肉眼观测带给心灵的触动。让AI阅读回归“辅助工具”本质,这或许才是人工智能时代阅读伦理的第一律令。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