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萤火照我还 雨(外二首) 品读古镇青驼 红色血脉永流传 夏天的绿 北疆行记 薄荷清露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品读古镇青驼

□ 邢兆远

前些日子,我回到蒙山东麓的青驼镇,与苍郁的群峰对话,同清澈的河流私语,煦暖的风吹热了烙印在生命深处的记忆,众多鲜活的故事在脑海里如彩云般片片飘来。

“东有沧海,西有云蒙”“沂州西北九十里,有青驼寺驿”……古人寥寥数语便道出青驼镇的时空坐标。它纵目骋怀,以堪舆学视之,静卧于云海的蒙山主峰向东眺望,连绵的山峦宛若伸出的手臂,将这里搂抱在怀里,呵护着村落、炊烟、古驿、石驼;从西北方向蜿蜒而至的蒙河,在青峰翠峦中迤逦而出,流淌着古朴而鲜活的琼浆,滋润着民俗、信仰、亲缘、传奇。这里四象呈吉,实乃钟灵毓秀之地。

谛听着幽远岁月的回音,铺叙的书卷徐徐展开。悠然想起少年时曾爬上“仲邱古城”的土墙,遥望周边山峰上的点将台、古堡,与伙伴们在野地里寻觅三鱼图、绳纹瓦片、箭头、铜镜……回想至此,古时的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犁地收黍的场面便在眼前浮现。寻觅绵延在山谷之中的驿道,当年的匆匆商贾、辚辚车辙、楚楚雅士,已落入历史的尘烟。如今,川流不息的车辆“一日千里”,南腔北调的来客“新潮叠涌”。沉思遐想,从中可以读出,启于春秋时代的多元融合的人文,赓续绵延至今,正蓬蓬勃勃地拔节生长,含蕴更加厚润。

和着人文的呼吸,急切地追问古之贤士为何青睐这片土地。峰回路转,来到层峦叠翠的映旗山前,寻访依山而建的尚庵寺。这里涧溪清冽,尚存的两株桧柏抖擞着精神,吐出了点点新绿。寺后有“炼丹炉”,前有“老子玉池”,此乃绝佳诗意栖居之地。传说东晋的葛仙翁在此养心修道,讲书释经,引人向善。除此之外,在古镇四周的群山间,以青驼寺为中心,散布着兴隆寺、龙王庙等诸多寺庙。千载间,香火里交融着儒释道,滋养着古镇的神韵。

汲天地之灵气,啜日月之精华,青驼寺那棵银杏树历经数百载风雨沧桑,依然树冠如华盖,苍劲葱郁;伸出的树枝犹如飞龙盘旋,充满勃勃生机。从镌刻下一道道年轮的粗裂树皮中,可以解读历史的密码、欣赏壮阔的史诗、仰望精神的高度。它与生长于邢家河疃村、尚庵寺的两棵古银杏树一起,连缀着阳光与雨露、碧水与长空、绿野与远山,支撑着古镇的灵魂。昔日在抗击日寇的烽火中,这棵银杏树下人声鼎沸、群情激昂,高亢激越的《救亡进行曲》震撼崇山峻岭,见证了“战工会”的横空出世,一举成为当时华东的“中心”,镌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记忆。如今,巍峨的“纪念碑”高高耸立,与古树交相辉映,飘逸着古镇的信仰、风骨与情怀。

山色苍翠点染人间烟火,溪流潺潺浇灌神话传奇。仲丘古城东边的蒙河岸边,有一座被茂盛树林拥抱的“九女墩”,周围偶见色彩斑斓的陶片。有曰古窑遗址,有猜烽火台,有称避潮墩。听老人们讲,以前的“九女墩”很高大,顶面一亩见方可耕种。有一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里面住着善良美丽的仙女,护佑着一方水土,为百姓带来了福祉。传说或虚或实、或浓或淡,但自然景观、人文含蕴里流淌着的是鲜活的乐土情思。

民俗荡漾,连绵不辍,新芽又满树。记得当年常在花鼓桥上玩耍,桥下荷塘碧水荡漾,鱼儿腾跃,古桥两侧是高低错落的商铺,手艺店、铁匠铺、裁缝店……琳琅满目。每逢节日或庙会,说书的不断,唱戏的连台……流淌的生活带着乡俗的滚烫,演绎的故事捧出人文的鲜活。如今,这里的集市已迁至镇西,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人群熙来攘往。各种山里的“土特产”,既有原生的乡土味,又有时尚气息,与山外广阔的世界链接着,人文在吸纳融合中不断丰满升华,呈现出特有的张力。

烟霞虽异世,根脉发新枝。不难发现,“青驼故事”越讲越精彩。深植血脉的文化基因,正以崭新的方式续写着当代生活的精神图谱。温暖而熟悉的文化符号,融古润今,连缀成片,构建着故土人文生态的骨架、血肉、情感和灵魂。山的“巍峨”、水的“灵动”、人的“淳朴”、文的“厚重”……正如诗如画地绽放在时代之树上,舒茂茂之生机。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