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数学学习是个有趣的过程 新闻漫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点 假期作业应是学生自主成长“测试卷” 班级管理迎来AI时代 游戏教学不妨多点原生态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观 点】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点

□ 马洪翠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儿童全面成长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我认为,当前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存在教学与教材目标衔接不足的实践困境。教材设计的“基本身体活动”模块强调阶梯式动作发展,但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急于求成,将“跑、跳、投”等基础动作作为孤立技能训练,导致部分学生养成了“甩手腕”的错误发力习惯。6到8岁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升运动能力能帮助其打好身体基础,同时能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呢?

首先,要开展好分层动作训练。学生在体能基础和运动技能掌握上存在差异,教师使用分层训练将动作拆解为不同难度阶梯,能让每名学生在适合自身水平的任务中逐步提升。可先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巩固组和进阶组,再为各组设计对应目标:基础组重点纠正动作规范性,巩固组强化动作连贯性,进阶组则挑战复杂应用。以教材中的“投掷轻物”单元为例,教师需紧扣“侧向投掷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基础组练习徒手挥臂轨迹,用悬挂的纸球靶帮助学生感知发力方向;巩固组进行3米线投沙包入筐训练,强调蹬地转体协调性;进阶组则尝试移动投掷,在跑动中捡起沙包投向滚动目标。对教材中“平衡与游戏”章节的平衡木练习,基础组可在宽20厘米的直线平衡木上行走,巩固组挑战15厘米宽平衡木并附加摆臂动作,进阶组尝试5厘米宽平衡木且需手持沙袋通过。课堂上,教师可动态调整分组,避免标签固化。在“跳跃与游戏”单元中,教师可以将“小青蛙跳荷叶”游戏改造为分层任务:基础组跳间隔50厘米的泡沫垫,巩固组跳60厘米间隔并附加空中击掌动作,进阶组挑战80厘米间隔且落地需保持3秒平衡。此举既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动物模仿趣味,又融入能力梯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分层训练的核心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从而在保护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扎实提升其运动能力。

其次,要体现动态游戏优化。体育课上,学生容易对重复的游戏失去兴趣,教师动态优化逐步调整规则,能让游戏始终充满新鲜感。如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灵活改变游戏要素,如增加障碍物、调整得分规则或加入团队协作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挑战中保持参与热情,同时自然巩固教材要求的运动技能。以教材中的“红绿灯信号跑”游戏为例,教师先按基础规则教学:绿灯跑、红灯停。当学生掌握后,第一次升级增加黄灯单脚跳,要求学生在黄灯亮起时用单脚保持平衡3秒;第二次升级引入小树苗生长动作,要求学生在红灯亮时摆出指定静态姿势;第三次升级结合团队任务,如绿灯时需4人手拉手同时通过终点线,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在“小蚂蚁运粮”游戏中,初始阶段让学生手膝着地爬行搬运沙包,当学生动作熟练后,教师可在地面铺设标志碟作为“沼泽区”,要求学生绕行通过;后续增设粮仓高度挑战,用体操垫堆叠成20厘米和40厘米两种高度的“仓库”,让学生自由选择难度。这样,既延续了游戏趣味,又自然融入已学技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动作质量,在快乐游戏中扎实掌握教材要求的运动技能,实现了“越玩越会练、越练越爱动”的目标。

再次,是要努力做好生活实践的迁移。体育课上学习的运动技能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真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生活实践迁移就是要把课堂上学习的运动技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简单易行的家庭任务,让学生发现运动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以教材中“正确背书包知识点”为例,教师可设计书包整理赛:先教学生调整书包肩带长度,再让其练习单肩背、双肩背的不同身体感受,最后布置家庭任务,要求学生每天上学前按正确姿势背书包,并感受肩部是否酸痛。结合教材中“上下楼梯安全”内容,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楼梯处用“两步一阶”方法练习,布置课间任务:统计自己当天正确上下楼梯的次数,和同学比谁做得更好。这样,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生活场景中的具体行动,通过生活实践迁移让学生发现,体育课上学的每个动作都能在生活中运用,推动其主动练习。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章丘区埠村学区学校)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