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学要从以学科为本转到以育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各学科课程内容间的衔接,倡导以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构成的“三学”为核心枢纽,将课程内容融入实际,灵活施教。这样既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可以整合多种学科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思维,以问题驱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对课程性质的相关要求,教学需凸显地方特色、关联社会生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本土特色的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整合,深入了解家乡文化、自然风貌与区域发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推行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本地特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探究、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打破学科壁垒,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水平。
当前,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一是在教学方法层面,部分教师只是将不同学科内容简单堆砌,没有围绕真实问题深入整合,致使课堂出现“拼盘化”情况。这种片面化的融合不能充分发挥跨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致使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系统化认知。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受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影响,教师往往缺少跨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缺乏整合设计相关课程的能力,难以把握学科间逻辑衔接和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资源方面,跨学科课程资源缺少系统规划且内容与地方特色和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资源共享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校际、区域间的优质跨学科课程资源难以互通,限制了教学创新的发展空间和范围。四是在评价体系方面,传统单一学科的评价标准,缺乏对学生跨学科思维、综合实践能力的科学评估。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学效果,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反馈与激励,束缚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以及育人效能的提高。
为此,我们围绕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困境进行探索,总结出如下方法。
第一,在教学实践层面,创新推广“情景导入—主题项目—小组探究—任务驱动—成果展示”五阶教学法。紧扣学生校园生活与地方特色设计跨学科主题。以“家乡传统美食探秘”项目为例,首先,通过纪录片、民俗故事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地走访,运用语文记录采访内容、数学计算食材配比、美术绘制美食图谱、历史挖掘饮食文化渊源;最后,通过美食节展台、主题班会等形式展示“创意料理”“文化手册”等成果,在沉浸式实践中培育系统性思维与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二,在师资培养方面,构建“分层递进+实践赋能”的教师发展体系,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打磨、激励驱动形成闭环。教育部门开展通识培训解析学科融合理论,学校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以“校园生态农场建设”等真实项目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活动,让教师在协作中设计综合性课程,掌握跨学科教学策略。
第三,在教育资源方面,构建“区域统筹+校本开发”协同机制,从而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统筹引领工作,制定跨学科学习资源开发标准,围绕地方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系统性地开发包括教学课件、活动方案、评价量表在内的标准化资源包,且借由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达成动态共享。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各校依据所在地域特色深入挖掘社区资源,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探秘”“社区生态环境调研”等校本课程,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校一品”资源体系。此外,学校进一步加强和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的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实地研学、邀请各类专家及民间匠人到校讲课、把线上数字资源转化成线下教学资源,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巧妙融入教学中,大力推动跨学科教学素材库不断充实提升。
第四,在评价体系方面秉持“多元主体+过程导向”教学理念,革新评价模式,打破传统单一评价主体的局限,构建由教师、学生、同伴以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借助学生自评反思、小组互评互助、教师专业点评、家长观察反馈等多种评价模式,使评价视角变得立体且评价结果更为全面。评价内容需着眼跨学科思维、团队协作、实践创新等关键要素。以“校园农场建设”项目为例:项目从科学种植方案设计、劳动实践操作能力、成果创意展示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估,用学习档案袋全程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再结合项目汇报、作品展示等表现性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转变成教学建议,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革新和探索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以及完善评价体系能够将知识整合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学生成长打造广阔、多元化的平台。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大坞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