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以清廉之治赋能教育新生态
清廉校园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也是回应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期盼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诸城市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将清廉校园建设与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制度规范权力、文化滋养品格、融合激发活力”的特色路径,构建起“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育人生态,让清廉校园建设成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
制度筑基:用“刚性约束”扎紧权力“篱笆”
诸城市坚持“严”的主基调,聚焦教育领域高频事项和关键环节,通过责任传导、数字赋能、监督护航等措施,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闭环。
诸城市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清廉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链条。同时,将招生入学、职称竞聘、物资采购等18类高频事项纳入“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围,实现“权力进清单、清单明责任”。
诸城市全面推进重点事项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研发义务教育招生报名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竞聘上岗系统等六大数字化模块,实现招生流程“一网通办”、评价结果“一键生成”、资金使用“全程留痕”,让权力在数据流转中变得透明可溯。
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专项检查32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形成“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在矩阵化监督的框架下,基层学校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创新监督路径,昌城镇中心学校精准对接家长的急难愁盼问题,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既及时发现并解决了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又有效化解了家校矛盾。
文化浸润:用“精神滋养”厚植育人底色
诸城市坚持“以文化人、以廉润心”,将清廉元素深度融入党建、师德、课程、校园文化,推动形成“干部清正、教师清廉、学生崇廉”的精神生态。
以“大道文化”为引领,诸城市着力打造“严守清廉、坚守主业、恪守质量”的清严党风,为教体系统廉政建设筑牢红色根基。系列党建举措的落地,已结出丰硕成果:明诚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校园;诸城市第一初中将党建与清廉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清风长廊”、开展“廉政故事会”等活动,让清廉理念融入校园日常。
建立“入职宣誓—承诺践诺—荣退传承”全周期师德管理体系,通过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管理闭环筑牢廉洁从教根基。同步开展“师德规范管理月”“廉洁从教故事会”等浸润式活动,选树“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50余名,以榜样力量引领师风向上向好。辛兴镇中心学校创新将廉政建设延伸至家庭“神经末梢”,通过开展“廉洁家庭”评选、组织教师家属撰写“助廉家书”,让廉洁理念从校园走进家庭,形成“家校共筑廉洁防线”的生动格局。
通过课程创新为廉洁教育注入鲜活载体,着力厚植“清新学风”。开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润心、廉洁育人”等4门大思政校本课程,将廉洁理念有机融入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学,让清廉的种子在课堂中自然生长。尽美小学依托本地泥塑文化,开发“泥韵廉心”校本课程,将“陶泥塑形”的质朴本真品质与清廉教育深度融合,让廉洁教育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践体验。
将廉洁文化深度融入校园空间设计,以“两轴一环多点”廉洁文化景观带为骨架,让清廉气息浸润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今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校累计打造廉洁文化阵地47处,依托这些阵地开展“廉洁主题班会”“文创作品展”等各类活动260余场,覆盖师生10万人次,让廉洁文化从景观中“走出来”,融入师生日常。
融合赋能:用“系统思维”激活发展动能
诸城市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清廉建设与教育治理、教学改革、家校社协同深度融合,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将清廉建设纳入学校治理体系,通过“三上三下”征求意见、“阳光决策”等方式,推动制度刚性落实。枫香小学的“智能绩效考核平台”成为“阳光治校”的生动注脚,在开展教师职称竞聘工作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空间,印证了数字化手段在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治理公信力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诸城市文化路小学建立“家委会参与食堂管理”机制,定期公示食材采购、成本核算明细,让食堂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晾晒在阳光下,既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也推动了校园食堂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
课堂是清廉教育的主阵地。诸城市将清廉教育与“五育并举”结合,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指导各学校将廉洁故事融入课本剧创作,排演《杨震拒金》《反贪》等剧目,实现了清廉教育与美育、德育在课堂上的有机融合。
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讲堂”,让家长走进校园分享廉洁故事与感悟,以自身言行影响孩子;开展“亲子书签”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设计绘制带有廉洁寓意的书签,在亲子互动中传递廉洁理念;组织“社区廉洁志愿宣传”,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走进社区,向居民普及廉洁知识,推动清廉文化从校园向家庭、社会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