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我的从教故事 人生处处是力学 蓝染时光里的师者坚守 一个“外行人”的课改之路 用智慧微光点亮童年

第8版:我的从教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我的从教故事
08

一个“外行人”的课改之路

□ 殷会利

29年前,我怀揣着对体育的热爱,来到莒县小店初中,开启了我的体育教学之旅。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如何带学生练体能、打比赛,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踏上讲台“折腾”课改。

直到2012年春天,八年级一位数学教师因伤住院,眼看着班级教学将陷入长达3个月的停滞,我作为“替补”上场。家长们急得直跺脚,质疑声此起彼伏:“体育老师教数学?这不是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吗?”

我站在教室门口,攥紧手中的粉笔,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学生在篮球场上传接配合时的默契场景。何不把篮球场上的“笨办法”搬进课堂?于是我让学生自主互助,自己教自己!

依照体育分组的经验,我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依次编号16号,安排1号帮助3号和6号,2号带动4号和5号,形成“师友互助”模式,就像传接篮球一样紧密配合。然而初期并不顺利,教室里一片混乱。讲题的学生紧张得结结巴巴,听讲的学生眼神迷茫,甚至有学生大声抱怨:“老师,还不如带我们去跑圈儿呢!”

但我没有放弃,连夜设计了“互助积分表”,将课堂打造成赛场。只要能教会同伴解题,就能为小组赢得一颗星;敢于上台当“小老师”的学生,会赢得全班3次热烈的掌声。慢慢地,课堂发生了变化。有一天,后排那个总躲着我的男生颤抖着举起手问:“老师,我能用框架图讲这道题吗?”他所展示的解题思路清晰得令人惊叹。

一个学期转瞬即逝,这个班的数学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出了20多分。家长们围在校门口,感慨道:“您这‘传球教学法’比专业老师还管用!” 这次“意外”让我意识到:教育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激发每名学生内在的潜能。

从此,我将体育训练的“三步走”策略融入课堂教学,逐步探索出“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课前“热身”——用3分钟小黑板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方向,如同站在操场的起跑线上;课堂中“实战”——组织小组讨论、学生主讲、学生点评、学生质疑和教师点拨,就像赛场上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合;课后“5分钟随堂检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如同赛后复盘总结经验。

随着这一模式的全面实施,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数学课上,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展示;英语晨读时,课代表将补救作业变成闯关游戏;物理课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用实验器材模拟电路,在趣味中学习知识。

改革的火焰迅速蔓延。2013年,全县初中课堂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目光聚焦于此;2018年,同样的会场涌入了更多渴望学习的身影;2020年深秋,全市教学改革的浪潮涌向这所乡村中学——100多所学校的教师挤在走廊里,目睹曾经怯场的学生自信地讲解解题思路。一位老教师激动不已:“这些孩子的眼中有光了!”

2022年,我来到了莒县城阳街道第二中学。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面临着师资老龄化和优秀生源流失的双重打击。我选取了两个实验班,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经过一年的试点后,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力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课改的种子已经发芽。如今,课堂上充满了学生自主合作、展示和鼓励的声音。我们的课改经验成了全县教育改革的“金钥匙”,多次在全市、全县推广,吸引了市外学校前来学习交流。全县初中英语构建高效课堂研讨会、初中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等多场教育研讨会和现场会相继在我校召开,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在我心中,最珍贵的瞬间是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常外出打工家长的话:“校长,我专门请假回来领奖。原来,我家孩子并不笨,只是缺少一个会‘传球’的人!”

有人问我:“一名体育老师,为什么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成绩?”我的答案很简单: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本真。

去年,我校学生在体质健康抽测中荣获全市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黑板前画框架图的男孩。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给我的信息中,他写道:“校长,您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数学题,更是如何将知识和勇气传递给更多的人。”

回顾从教历程,从操场到讲台,从青丝到白发,我始终相信:当课堂真正属于学生,每名学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上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作者系莒县城阳街道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