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是家校共创的“协奏曲”
当人工智能走进校园,教育理念和上课方式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学校虽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上有优势,但要想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仅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家庭的参与和配合必不可少。只有学校牵头、家庭跟上,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打破教育的“围墙”,让人工智能教育融入生活。
家校一起做人工智能教育,首先得让大家的想法一致。现在,不少家长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有的家长觉得这就是学编程,一门心思想让孩子快点掌握技能;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技术、落下功课,干脆不让孩子接触。这种认知差异,使学校和家庭很难“拧成一股绳”。
学校得主动搭起沟通的桥梁,比如开设家长课堂、举办线上讲座,科学、系统地讲一讲人工智能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会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动手创新能力。学校可以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家长来分享,结合“用手机识别垃圾种类”“利用智能错题本帮孩子补薄弱点”这些案例,让家长明白技术进步带来的便捷,消除顾虑,达成“技术能帮孩子成长”的共识。
把学校的教学和家里的生活结合起来,是家校协同的关键。学校里的人工智能教育,大多是上课、社团活动;而家里的场景,正好能让孩子把学到的技术用起来。两者结合好了,抽象的知识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学校可以设计“家校一起做的实践任务”:低年级让孩子用手机给家里的花草拍照识别,做成电子相册;高年级鼓励孩子就“怎么用智能灯省电”“怎么帮爷爷奶奶设计简单的安全提醒”等帮家里设计方案。同时,教师要推荐适合家庭使用的简单编程工具、入门级实验套装,在班级群里及时解答家长和孩子遇到的问题,让家庭变成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二课堂”。
一起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能让家校协同更长久。光靠布置任务,很难让大家一直有热情,而丰富的活动能让这件事更有吸引力、效果更好。学校可以牵头举办“家校人工智能创意节”,设置“亲子作品展示”“家庭智能小故事分享”等环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也可以开展“用技术服务社区”活动,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个“社区老人需求小调查”的简单程序,给学校周边交通提“智能疏导”的小建议。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更懂技术、会用技术,还能让家长在和孩子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更认可学校的教育,让家校合作从“完成任务”变成“真心愿意参与”。
教孩子守规矩用技术,是家校协同不能少的底线。人工智能方便的同时,也藏着一些问题,比如个人信息泄露、数据资源分配不公平。学校和家庭必须共同发力,帮孩子把“防线”筑牢。学校要把用技术的规矩放进课程,比如“分析信息泄露的真实案例”“讨论算法为什么会不公平”,让孩子有规矩意识;家长在平时生活里要做好榜样,教孩子正确用手机、电脑,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随便转发别人的资料。家校还可以一起制订“家庭技术使用公约”,说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孩子既会用技术又守规矩,成为“懂技术、有底线”的人才。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是让家校协同真正见效的有力支撑。现在,不少学校的家校协同还没落到实处,原因在于缺少系统推进和保障机制。所以,学校应该多开展“人工智能+家校配合”之类的专门培训,让教师既能教学生技术,又能跟家长说清楚怎么配合。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高校的专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担任校外辅导员,给教师“搭把手”。同时,对有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免费提供实验套件,开放校内实验室,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鼓励学校、企业、家长把优质资源贡献出来,让这些资源能高效流转,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最后,构建多元协同评价体系,是落实家校协同的核心抓手。这种评价体系既能照见孩子在人工智能学习中技术应用能力的逐步提升,也能看到家长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评价内容上,既要看一看孩子掌握了多少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应用,也要算上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有没有陪孩子做实验、跟老师沟通;在评价方式上,要把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用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通过作品呈现成果,还要让家校之间互相评价,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协同育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把家校协同的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在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学校或家庭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双方齐心共创的“协奏曲”。学校用专业能力指明方向,家庭用生活场景提供土壤,互相支持、深度融合。如此,既能解决“学校教得热、家里用不上”的问题,也能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系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



